今天我为大伙儿搜集10个有关【谢联辉】的内容,供大伙儿参照参考,期待能够协助到有必须的盆友。






问题1:喻培棣的内江起义

1911年9月,四川保路运动高涨,喻培棣为祖父奔丧回内江,与早日返回内江的吴树韩朝夕相聚,密商革命事宜。同年11月,重庆派同盟会员来内江送信与喻培棣与吴树韩,得知端方不日西上,而所带鄂军中同盟会员甚多,现已与四川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如在所经过的地方发动起义,他们便从内部突起除掉端方,要喻培棣与吴树韩在内江做好准备,伺机行事。因当时内江同盟会人枪匮乏,旋即与李盖文、谢绍廉等人多方筹措仍未奏效,眼看端方要从内江溜过而不能举事,正踌躇间,吴玉章与吴景熙抵达内江,喻培棣喜出望外,亲诚相待。一日,忽得家人急报,隆昌已经独立。喻培棣、吴树韩、李盖文与吴玉章、吴景熙等人,连夜商筹内江起义。11月28日晨,闻鄂军已于资中杀掉端方,内江巡防军悄然西撤,知县亦不知去向,内江团练谢联辉惶惶不安,特请喻培棣、吴树韩等人议事。喻培棣与吴玉章认定:内江起义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喻培棣、吴玉章等五人同去对谢联辉晓以大义,逼使他同意将团练局权力交出由李盖文接收,正式宣布内江起义。

喻培棣的内江起义

问题2:安发国际 专 家 团队实力如何?有人了解吗?

安发的专 家团队实力强劲,举个例子吧,董事长高益槐是新西兰生物活性研 究 中 心首 席科学家、新西兰国 立梅西大学研究总监、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誉顾问谢联辉和裴钢都是中科院院士。

问题3:中国植物病理学教育有哪些?

phytopathol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

陈应南

包括高等教育(本科、专科、研究生、留学生)、中等专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始于20世纪初,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于1905年设立的农科大学即列有植物病理学课程,并于1910年聘日本人三宅市郎(M.Miyake)授课。1912年各省高等农工商学堂改称大学,植物病理学列为各大学农科的主课之一。1916年金陵大学农科聘留美回国的邹秉文讲授植物病理学。

本科和专科教育

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欧、美、日的学者陆续归国,先后在大学兴办植物病虫害教育。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创办植物病虫害系,1924年金陵大学农科成立植物病理学组。此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的农学院,以及西北农学院、湖北农学院、福建农学院等相继建立植物病虫害系(或门、科)下设植物病理学组。1927年金陵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戴芳澜任系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俞大绂任系主任,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建立的植物病理学系。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植病系科布点逐步增多,到1949年在校生270人,培养的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200余人;课程由一门植物病理学发展为真菌学、细菌学、植物病毒病害学、植病研究法、植物病理学原理和经济植物病害各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有计划地培养人才。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农学院从综合大学分出单独建校,当时全国19个植物病虫害系、植物病理学系和昆虫学系,相对合并为9个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设置在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华南、华中、西南、西北、沈阳、浙江、山东农学院,中国近现代一批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大部分集中在这9所院校。当时教学工作全盘学习苏联,学制四年,全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缩减为普通植物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三门,不设选修课。此后40多年来,系科布点及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到1992年,植物病理学专业布点3个(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77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布点31个,在校学生4541人(除西藏、青海外,基本上每省1个,有的省2个本科点);专科布点9个,在校生827人,共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932人,植物保护本专科毕业生28564人。1978年以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加大选修课比重,由原来全国既统一又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开设了植病流行学、病原细菌及细菌病害、真菌分类学、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病生物防治、生态病原学、真菌显微技术、植物类菌原体、杀菌剂毒理学、植物抗病性以及粮、棉、果、蔬、花卉、中草药、热带作物病害等课程,并按研究生、本科、专科不同层次要求,按植物病理与植物保护专业的不同深度要求,按各学校教学条件与教师队伍的不同情况,配置必修与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作到因地、因校、因材施教,以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

起步较晚,1935年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学位授予法”后,194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首次招收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至1949年共毕业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机构及修业年限,有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河北农学院等9所院校招收二年制无学位植物病理学研究生,主要为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到1966年共培养毕业了75人。1956年曾试行苏联副博士学位制度,仅招收一届9人。1978年恢复了中断12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根据学科基础、教学质量、科研力量等综合考评,先后于1981、1983、1986、1990年批准了四批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生导师。这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共22个,即: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山东、河北、东北、吉林、安徽、四川、云南农业大学,福建、湖南、新疆八一、石河子农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华南热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学位授予院校共7所,博士生导师19位,即:1981年第一批为北京农业大学(导师裘维蕃、沈其益、曾士迈、陈延熙、刘仪、沈崇尧),南京农业大学(导师方中达、陆家云、王金生);1983年第二批为华南农业大学(导师范怀忠、戚佩坤);1986年第三批为沈阳农业大学(导师吴友三、白金铠)、西北农业大学(导师李振歧、商鸿生、魏宁生);1990年第四批为浙江农业大学(导师李德葆)、福建农学院(导师谢联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何礼远)。硕士生、博士生学习年限均为三年,研究方向有:真菌学及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及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及病毒病害,植物线虫学及线虫病害,植物分子病毒学,植物免疫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病流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及植物生理病理学,杀菌剂毒理和应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等。1981~1992年,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664人,博士学位毕业生42人,在校硕士生158人、博士生42人。为增强学校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1989年国家评定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学科带头人分别为裘维蕃、方中达。北京、南京、华南、沈阳、西北、浙江农业大学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均含植物病理学专业。确定南京农业大学的病虫监测与治理基础实验室,浙江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及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农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农业部批准北京、南京、西南、西北农业大学分别建立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所、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植物病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病原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所。

留学生教育

1910年邹秉文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是本学科最早的留学生。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曾利用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培养留学生的一个重要项目。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赴欧、美、日等国攻读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如戴芳澜、邓叔群、俞大绂、朱凤美等。在50~60年代,仅限于派往苏联、东欧国家留学或进修,攻读植物病理学的计有12人。1981年恢复留学生制度后,先是招收出国预备研究生保送,后主要从在学硕士生和在职年轻专业人员中选派。1981~1990年,公派到国外攻读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的近百人,出国访问学者和合作研究的约80人(不含自费)。从1956年开始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有南京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学院等为越南等国家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国际交流方面,在50年代主要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如讲授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等。1978年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先后邀请10多个国家的专家140多人次来中国讲学,内容涉及植病流行学、分子病毒学、抗病机理、病理生理、真菌分类、土传病害等领域。

通过培养研究生、留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高等农业学校植物病理学教师素质有很大提高。到1990年,在职教师499人中,有教授51人、副教授146人、讲师186人。

中等教育

清朝末年各地兴办的中、初等农务学堂以及民国初期的甲种、乙种农业学校,都设有病虫害实习科目。20年代以后设立的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设有植物病害课程。1949年以后,各中等农业学校先后设立植物保护专业,培养中级病虫害防治人才,学制为高中毕业学习两年,初中毕业学习3~4年,课程设有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植保机械等,教学上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经过40多年发展,到1992年,中等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布点36个,在校生3800多人,累积培养中等植物保护人才5万余人。

成人教育

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农业成人教育,当时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教育科等先后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列有防治病虫害的教学内容,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制订的乡村教育课程中也设有病虫害课。此后,一些高、中等农业学校设立农业推广部,对农民施行防治病虫的职业指导。1949年后,各地病虫害防治站开办短期病虫害防治训练班,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员。1956年农业部开办病虫预测预报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测报员。在1978年后,成人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办学形式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层次分高、中、初级。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热作学院设立植物保护函授班,学制三年,毕业后授予专科文凭;农业部分别在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植物检疫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各省重点地、县的测报、植检人员。同时,各省、地、县也开办植保训练班,在农村中学开设植保课,传授防治技术。农业部门还不定期开办植物病理学师资讲习班,以提高农业学校教师的水平。

此外,台湾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虫害系和植物病虫害研究所,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理学系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所,两校均实行系所合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台湾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开设植物病虫害课程,不设系科。

问题4: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全体院士名单

截止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26人,名单如下。

1、数学物理学部(155人)

艾国祥、白以龙、蔡荣根、常进、常凯、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十一、陈式刚、陈恕行、陈仙辉、陈永川、陈志明、崔向群、戴元本、邓小刚、杜江峰、鄂维南、范海福、方成、方复全、方忠、冯端、甘子钊、高鸿钧、高原宁、葛墨林、龚昌德、龚新高

郭柏灵、郭尚平、韩占文、何国威、何祚庥、贺贤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驹、解思深、景益鹏、邝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励建书、林海青、林群、龙以明、陆夕云、罗俊、罗民兴、吕敏、马余刚

马志明、莫毅明、欧阳颀、欧阳钟灿、潘建伟、彭实戈、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昌璞、孙斌勇、孙鑫、孙义燧、汤涛、汤超、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广厚、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

王小云、王迅、王贻芳、王元、王梓坤、魏宝文、文兰、吴岳良、武向平、席南华、夏道行、向涛、谢心澄、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杨应昌、杨振宁、叶朝辉、叶叔华、叶向东、于渌、袁亚湘、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

张焕乔、张杰、张继平、张平文、张仁和、张淑仪、张维岩、张伟平、张裕恒、张肇西、张宗烨、赵光达、赵红卫、赵政国、赵忠贤、郑厚植、郑晓静、周光召、周恒、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诗尧、邹广田

2、化学部(132人)

安立佳、白春礼、包信和、曹镛、柴之芳、陈洪渊、陈军、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小明、陈新滋、陈学思、陈懿、程津培、程镕时、戴立信、丁奎岭、段雪、樊春海、方维海、费维扬、冯守华、冯小明、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韩布兴、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胡英

黄本立、黄春辉、黄乃正、计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龙、江明、黎乐民、李灿、李洪钟、李静海、李景虹、李亚栋、李永舫、李玉良、林国强、刘若庄、刘元方、刘云圻、刘忠范、陆熙炎、马大为、麻生明、麦松威、倪嘉缵、彭孝军、钱逸泰、任咏华、沙国河、沈家骢、沈之荃

施剑林、宋礼成、孙世刚、谭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涂永强、万惠霖、万立骏、汪尔康、王方定、王佛松、王夔、吴骊珠、吴奇、吴新涛、吴养洁、吴云东、席振峰、谢毅、谢毓元、谢在库、谢作伟、徐春明、徐如人、严纯华、颜德岳

杨金龙、杨万泰、杨秀荣、杨学明、杨玉良、姚建年、姚守拙、于吉红、余国琮、俞汝勤、俞书宏、袁权、岳建民、张存浩、张东辉、张洪杰、张锦、张礼和、张俐娜、张乾二、张锁江

张涛、张希、张玉奎、赵东元、赵进才、赵宇亮、赵玉芬、郑兰荪、支志明、周其凤、周其林、朱道本、朱起鹤、朱清时

3、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2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晓风、常文瑞、陈国强、陈化兰、陈可冀、陈霖、陈润生、陈文新、陈晓亚、陈孝平、陈晔光、陈宜瑜、陈宜张、陈义汉、陈竺、陈子江、陈子元、程和平、董晨、邓子新、段树民、樊嘉、方精云、方荣祥、高福、葛均波、顾东风、桂建芳、郭爱克、韩斌、韩济生

韩家淮、韩启德、郝小江、贺福初、贺林、赫捷、洪德元、洪国藩、侯凡凡、黄荷凤、黄路生、季维智、蒋华良、蒋有绪、金力、鞠躬、康乐、匡廷云、李季伦、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声、梁栋材、梁智仁、林鸿宣、林其谁、刘新垣、刘耀光、刘以训、刘允怡、陆林、骆清铭

马兰、毛江森、孟安明、裴钢、蒲慕明、钱前、戚正武、强伯勤、饶子和、尚永丰、邵峰、沈善炯、沈岩、沈允钢、施一公、施蕴渝、石元春、舒红兵、宋尔卫、宋微波、苏国辉、隋森芳、孙大业、孙汉董、孙曼霁、唐崇惕、唐守正、童坦君、仝小林、汪忠镐、王大成、王恩多

王福生、王松灵、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辅文、魏江春、魏于全、吴常信、吴孟超、吴祖泽、武维华、谢道昕、谢华安、谢联辉、徐国良、徐涛、许智宏、阎锡蕴、杨福愉、杨焕明、杨雄里、姚开泰、叶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张春霆

张明杰、张启发、张新时、张旭、张学敏、张亚平、张永莲、张友尚、赵国屏、赵继宗、赵进东、赵玉沛、郑光美、郑儒永、郑守仪、种康、周俊、周琪、朱玉贤、朱兆良、朱作言、庄巧生、庄文颖

4、地学部(138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纪平、陈大可、陈发虎、陈俊勇、陈骏、陈晓非、陈旭、陈颙、陈运泰、程国栋、成秋明、丑纪范、崔鹏、戴金星、戴民汉、戴永久、丁国瑜、丁林、丁仲礼、窦贤康、冯士筰、符淙斌、傅伯杰、高俊、高锐、龚健雅、郭华东、郭正堂、郝芳、侯增谦

胡敦欣、黄荣辉、贾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钧、李崇银、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李曙光、李献华、李廷栋、林学钰、刘宝珺、刘昌明、刘丛强、刘嘉麒、陆大道、吕达仁、马宗晋、莫宣学、穆穆、欧阳自远、彭建兵、潘永信、彭平安、秦大河、邱占祥、任纪舜

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韩、沈树忠、石广玉、石耀霖、舒德干、苏纪兰、孙和平、孙鸿烈、陶澍、滕吉文、童庆禧、涂传诒、万卫星、汪集旸、汪品先、王赤、王成善、王德滋、王会军、王水、王铁冠、王焰新、王颖、魏奉思、文圣常、吴福元、吴国雄、吴立新、吴新智、伍荣生

夏军、肖文交、肖序常、徐冠华、徐义刚、许厚泽、许志琴、薛禹群、杨经绥、杨树锋、杨文采、杨元喜、姚檀栋、姚振兴、叶大年、叶嘉安、殷鸿福、於崇文、于贵瑞、袁道先、曾庆存、翟明国、翟裕生、张国伟、张宏福、张经、张弥曼、张培震、张人禾、赵柏林、赵国春

赵鹏大、赵其国、郑度、郑永飞、钟大赉、周成虎、周卫健、周秀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朱永官、邹才能

5、信息技术科学部(99人)

包为民、保铮、陈定昌、陈桂林、陈国良、陈翰馥、陈俊亮、陈星旦、褚君浩、崔铁军、戴汝为、段广仁、董韫美、房建成、冯登国、干福熹、龚旗煌、顾瑛、管晓宏、郭光灿、郭雷、郝跃、何积丰、侯朝焕、侯洵、怀进鹏、黄宏嘉、黄琳、黄民强、黄如、黄维、简水生、江风益

姜杰、金亚秋、匡定波、雷啸霖、李启虎、李树深、李未、李衍达、林惠民、刘国治、刘明、刘盛纲、刘颂豪、刘永坦、陆建华、陆汝钤、陆元九、吕建、毛军发、梅宏、彭堃墀、秦国刚、沈绪榜、宋健、谭铁牛、王怀民、王家骐、王金龙、王建宇、王立军、王启明、王巍

王圩、王阳元、王永良、王育竹、王越、王占国、王之江、吴朝晖、吴德馨、吴宏鑫、吴培亨、吴一戎、夏建白、相里斌、徐宗本、许宁生、薛永祺、杨德仁、杨芙清、杨学军、姚建铨

姚期智、尹浩、张钹、张景中、郑建华、郑耀宗、郑有炓、郑志明、周炳琨、周巢尘、周兴铭、周志鑫、朱中梁

6、技术科学部(150人)

蔡其巩、曹楚南、曹春晓、常青、陈维江、陈云敏、陈祖煜、成会明、程耿东、程时杰、丁汉、都有为、段进、段文晖、范守善、方岱宁、高德利、高镇同、葛昌纯、顾秉林、顾诵芬、顾逸东、郭烈锦、郭万林、过增元、韩杰才、韩祯祥、何满潮、何雅玲、胡海岩、胡文瑞

胡聿贤、黄克智、贾振元、姜中宏、金红光、金展鹏、赖远明、李东旭、李述汤、李依依、李应红、林皋、刘宝镛、刘昌胜、刘广均、刘维民、刘竹生、柳百新、卢柯、卢强、路甬祥、雒建斌、闵桂荣、毛明、蒙大桥、南策文、倪晋仁、欧阳明高、欧阳予、潘际銮、彭练矛

彭一刚、齐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申长雨、沈保根、沈志云、宋家树、宋振骐、孙家栋、孙钧、唐叔贤、陶文铨、滕锦光、田永君、汪耕、汪卫华、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光谦、王立鼎、王秋良、王希季、王锡凡、王曦、王自强、魏炳波、魏悦广、温诗铸

闻邦椿、吴承康、吴良镛、吴硕贤、伍小平、吴宜灿、邢球痕、熊有伦、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闫楚良、严陆光、杨孟飞、杨叔子、杨伟、杨卫、杨槱、姚熹、叶恒强、叶培建、叶志镇、于起峰、余梦伦、俞大鹏、俞鸿儒、翟婉明、张楚汉、张清杰、张统一

张兴钤、张佑启、张跃、张泽、赵淳生、赵天寿、赵阳升、郑平、郑泉水、郑时龄、郑哲敏、钟万勰、周国治、周孝信、周远、朱荻、朱静、朱美芳、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宁、祝学军、庄逢辰、邹世昌、邹志刚

7、外籍院士(88人)、已故院士(608人)、已故外籍院士(26人)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院士

问题5:谢联辉的介绍

谢联辉,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农业教育38年,教书育人,自成特色。对中国水稻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分布、传播、测报和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甘蔗、烟草、番茄、水仙和香蕉等植物病毒病的研究颇有建树。

问题6:谢联辉的社会评价

谢联辉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读中学和干农活中就有许多不得其解的问题,他希望将来做个有知识、有技术、能为农业生产解决问题的农民。大学快毕业时,他自愿要求到农村去。1958年初春,谢联辉来到了闽西老区的长汀南山,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并拨了30多亩土地,组织了10个青年,成立了青年突击队。谢联辉任副队长,负责技术工作和全区的技术培训。在那里,他为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业实践中倍感兴奋。由于大胆改制,技术到位,灵活运用“八字宪法”,水稻的亩产量由原来的不到150千克提高到400多千克,在当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也因此被评为县生产模范。

谢联辉参加工作以后,又有两次长驻农村的经历。在这共长达6年的期间,他不仅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为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农民欢迎。第一次他深入莆田县沿海,以梧塘公社为基地,通过改换品种和综合防治,很好地解决了小麦秆锈病和水稻白叶枯病问题。第二次下放宁化县山区,他志愿要求到被称为“600斤架子,200斤产量”的稻瘟病窝之乡,通过摸底,找到对策,第一年即把病害控制住,获得全乡15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403千克的好收成,吸引了邻近农民的关注,先后有8个县30几个公社、大队和劳改农场的干部、农民前来参观取经,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谢联辉主持和组织过植保本科、植病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部和省级的多项科研任务;多次深入农村,直接参与生产变革和科学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教书育人的道道。

谢联辉始终把农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他对教师这一行十分投入。他可以为了学生放下自己的亲人。他严格要求自己,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精神。他被选为植保系主任和植病学科带头人,连任数十年来始终重视队伍建设,对教师要求明确,措施有力,从而形成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植保系也由原来的一个博士点,增加为两个博士点,并于1992年以来先后双双被评定为省的重点学科,并均被批准建立省的重点实验室,为培养优秀教育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谢联辉在教学方法上也颇有讲究。他教过多门课程,都很受学生的欢迎。他的教学原则是“少讲精炼,启发智能”。他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一个指导思想。

他的课堂教学少而精,总是围绕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似是而非的模糊点,开展讨论式的讲授,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查阅文献,写学习提纲,参加课堂讨论和实验实习,以期培养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得到自身的读、写能力,讲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他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总是认真备课,严密考虑,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真是“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 谢联辉常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就难以胜任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不联系生产实际,不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就很难有生命力”。他早期致力于小麦锈病和稻瘟病的研究,就是因为当时两病危及小麦和水稻生产,造成灾害性损失。直至找到以更换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防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生产问题,他才转而搞其他课题。继60年代初省外水稻病毒病数度流行之后,水稻黄叶病在福建暴发,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他脑海中酝酿着。1972年刚下放农村回来的他正式申请开展水稻病毒病的研究。经费很少,条件很差,时间没有保证,但他从零开始,并且坚持了下来。1979年他组建了植物病毒研究室,1994年又组建植物病毒研究所,并被批准成立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1973年以来他和同事们先后深入福建省的62个县市和中国南北稻区的20个省区广泛开展了调查采样和系统试验研究,明确了中国水稻病毒病的病原种类、地理分布、介体昆虫、流行预测和防治对策。

在病原种类方面,全世界已确认的水稻病毒及其类似病害的病原有17种,中国12种,谢联辉均已涉足。其中水稻簇矮病毒(RBSV),依其生物学、血清学和理化特性,是植物呼肠孤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水稻齿矮病毒(RRSV)、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TSV)和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系中国新记录;水稻草矮病毒(RGSV)为中国大陆新记录。这些成果,尤其是RBSV 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重视,并被VIDE数据库和多种重要的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书、刊所引用。

对地理分布,通过实地调查、标本检测,结合同仁报道,谢联辉他们已全面明确中国发生的12种水稻病毒及植原体所致病害的地区分布,并绘制了各种病害的分布图,为病害监测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对介体昆虫,他们通过生物学测定和血清学检测,明确了上述病原的介体种类及其传毒特性,并发现了水稻矮缩病毒(RDV)的一种新的介体昆虫——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virescens)。这一研究结果,修正了国外权威学者的结论,现已得到普遍的确认。

在流行预测方面,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主要有:(1)基本查明了RBSV、RDV、RRSV、RSV(水稻条纹病毒)、RTSV和RTYV(水稻暂黄病毒)所致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2)根据主要水稻病毒的致病特性和流行本质,确立了一套预警体系;(3)建立了可分别于发病前90~100天和40~50天,对闽西北两种主要病毒(RTYV和RDV)病的预测方程,经多年验证与实际情况相符。根据这一成果的理论原则(由谢联辉起草)制订的水稻病毒病测报方法,已被农业部测报总站并正式出版,供全国推广应用。这套办法的提出,改变了国内外水稻病毒病预测仅为化学治虫防病的局限性作用,而使预测预报直接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服务。

在病害防治上,他们针对水稻主要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多年防治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水稻病毒病的一个完整的防治对策,即结合病情预测,坚持抗、避、除、治的“四字原则”。这一原则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只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即能奏效。

谢联辉所主持的水稻病毒病研究别具一格,颇有特色。1981 年,谢联辉应邀出席国际水稻研讨会,专题主讲“水稻簇矮病——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1985年,他应邀出席热带水稻和豆科作物病毒病国际研讨会,作了“中国水稻病毒病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大会专题报告,深受欢迎,并被选为大会执行主席。1988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曾有这样的评论:“福建农学院在水稻病毒病的研究上有着独特的计划和扎实的基础,他们所确认的水稻病毒病包含了南亚和东南亚所共有的水稻病毒病,这些病毒在中国南部越来越重要,并对中国中部是一潜在威胁”。他们完成的“中菲两种水稻病毒病的比较研究”为开展国际间比较病毒学的研究和丰富植物病毒学的内容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最近与日本国立农业研究中心及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已取得良好进展。先后有日、美、英、法、比利时、新西兰和东南亚等15个国家50多位学者和国内裘维蕃、王鸣歧、邱人璋等100多位教授来这个病毒室(所)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受到同行的赞赏。

谢联辉除对水稻病毒病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外,还对甘薯、甘蔗、烟草、番茄、水仙和香蕉等植物病毒病开展了研究,在学术上、生产上也有重要贡献。

谢联辉编译出版了3部译丛专辑,主编出版两部统编教材,发表了110多篇论文(含合作),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水稻簇矮病,一种新的病毒病”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此外,在水稻其他病毒和烟草、香蕉病毒的研究上,还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现在,谢联辉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正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毒学不断前进。

问题7:安发国际科研团队有哪些成员?有哪些科研成果?

据我所知,安发国际的科研团 队非 常强 大,像高益槐教 授、谢联辉教、Paul James Moughan教 授、齐忠权教 授都是团队成员,他们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层面揭开了分子结构、组合、剂量与疗 效的关系,实现了传统医 学和西方医 学的兼容和汇合。

问题8:谢联辉的个人经历

谢联辉,1935年3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人正直,虽未进过学堂,但酷爱读书。受父母影响,加上经济困难,谢联辉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了立志于农的理想。他上小学和中学是在半农半读中度过的。谢联辉1954年入福建农学院。每逢节假日他或上山下田,或沿江捕鱼,增加了不少自然知识,他的各门功课总是获得优秀的成绩,深得老师好评。谢联辉1958年夏毕业,即被留校到刚复办的植保系任教,兼植病教研组秘书,协助陈昭炫主任抓教研组工作。

1960年,他到北京农业大学植病专业进修,先后受教于林传光、裘维蕃、曾士迈和俞大绂等,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后来从事植物病原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1961年,谢联辉回到福建农学院,继续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谢联辉工作30多年,在教学方面先后开过植物病理学、植物免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和分子病毒学等课程。教学中,由于他能理论联系实际,很受学生欢迎,曾被评为院和省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在科研方面,他在早期作过稻瘟病、小麦秆锈病和马铃薯病毒病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生产问题。70年代以来,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致病力、传毒昆虫、测报与治理。他还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烟草、番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他的这些研究,很有特色,受到同行关注。他在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谢联辉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福建农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植病学科委员会主任,病毒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全中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二、三、四、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审组成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植病学会理事长,省高校教师第三、四届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省科协副主席等。1991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问题9:安发国际科研团队的实力怎么样?有哪些科研成果?

实力很强,安发科研团队中的高益槐教 授、谢联辉教 授都是非 常出色的专 家学者,“三功三效”理论就是由安发 国际科研团队提出的,这个理论推进了世界传统医 学的现代化发展。

问题10:谢联辉的个人履历

1935年3月9日 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

1958年 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下放农村。

1958年——1960年 福建农学院植病教研组助教。

1960年——1961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植病教研组进修。

1961年 福建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64年——1966年 下放农村。

1969年——1972年 下放农村。

1979年——1994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

1984年——1996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植保系主任。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至今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所长。

谢联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谢联、谢联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