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翼体育为大家谈谈马拉加的内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拉加」马拉加舞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题1:舞曲怎么样分类??

舞曲就是跳舞用的曲子,就这么简单 电子舞曲大体分类:DiscoHouse(现今主流)Techno(technology, 即表示"高科技舞曲",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这种音乐常常是许多 音效组合起来的. techno的节拍也是4/4拍,但较house快且听起来具重复性,较强硬,较机械化 所以某些人称techno为"工业噪音",)Trance(迷幻舞曲,由Techno演变而来)reggae(雷鬼)electro(纯电子合成)break beat(不像House那么拍子有规律,而是在两拍中间加入碎拍,现在所谓的“街舞”就是这作舞曲)Hip-Hop(嘻哈舞曲) 舞曲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法。现按古典舞曲、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类 阿勒芒德 allemande[法]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适中地缓慢。中速,多为4/4拍,弱起于一短时值音符。旋律流畅而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库朗特 courante[法] corrente,coranto[意]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的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 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萨拉班德sarabande[法]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调织体写成。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 3乐章。17、18世纪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gigue[法]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很快。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法。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塔兰泰拉 tarantella[意]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很快,采用连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小步舞曲 menuet[法]

原为法国民间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从容,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 3件木管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故称“三声中段”。18世纪后半叶在海顿等人的创作中,将其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套曲的第三乐章,但风格已带有幽默感,后贝多芬以谐谑曲所取代。 加沃特 gavotte[法]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17世纪开始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中速,2/4拍,往往以弱起小节开始。复三部曲式结构。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形成前后对比。旋律流畅悦耳,音乐形象轻快、娇媚、典雅。

布雷 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 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 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

里戈东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入宫廷。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波洛奈兹 polonaise[法]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但肖邦的波洛奈兹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 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恰空 chaconne[法]

16世纪原为西班牙的古典舞曲,情绪奔放激烈。17世纪起传至欧洲各地,演变成3/4拍,徐缓的器乐曲。其主题常为八小节连续和弦的低音,在不断反复的低音主题上进行各种变奏。

帕萨卡利亚 passacaglia[意]

意大利舞曲。满速,3/4拍。结构与恰空相仿,较慢,常以小调写成,通常采用固定低音,低音主题有时移动到高声部。

福利亚 起源于葡萄牙的 3拍子舞蹈歌曲。结构近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17世纪后半叶在法国被用于芭蕾场面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个福里亚曲调,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各种作品(大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用了这个曲调。

民族舞曲 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 流行于西班牙民间的3拍子或6拍子的欢快舞曲。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18世纪末 ,C.W.格鲁克、W.A.莫扎特等曾将其用于歌剧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亚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古老舞曲,至今还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莱罗,但更快。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响板打着的节奏。

博莱罗 起源于民间的西班牙 3拍子舞曲。舞者打着响板,扭动手臂,成对地载歌载舞。响板不断打出的节奏。M.拉韦尔按此体裁写成的管弦乐曲极为有名。

哈巴涅拉 habanera[西]

一译阿瓦内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并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中速,2拍子舞曲。其典型节奏与探戈相同。

霍塔 西班牙民间舞曲。流传于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巴伦西亚等地。快速,□或□拍子,节奏生动,情绪活跃。多由人声演唱并伴以吉他、曼多林、响板等乐器。

马拉加尼亚 一译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民间双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 巴西民间的一种 2拍子舞曲,以富于切分节奏为其特色。有两种类型:乡村型的桑巴急速强烈,与巴图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玛希谢演变而来,中庸而较少强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之一,并作为社交舞蹈而流传全球。

康加 古巴民间舞曲。起源于非洲。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均流行。的节奏型贯串全曲。

法朗多尔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民间舞曲。6 拍子,活泼欢快。舞者列成长队,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鱼贯而舞。

连德勒 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因起源于连德尔(奥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区)而得名。3拍子,慢于圆舞曲,为圆舞曲的前身。舞蹈时1步1拍,舞步均匀而娴静。

波尔卡polka[捷]

19世纪30年代创始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的一种圆舞,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马祖卡节奏三种类型,2/4拍,三部曲式。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富利安特 波希米亚的民间对舞。源出于拉丁文furia(意为狂热)。节奏活跃奔放,常常交替运用 3拍子和2拍子。

索塞茨卡 波希米亚的民间圆舞。较慢,节奏流畅,近似连德勒。常用于富利安特之后。

恰尔达什 匈牙利民间舞曲。包含慢而忧郁的“拉舒”和快而热烈的“弗里斯”两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后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采用这一体裁的第 1个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尔达什的格调写成的。

马祖尔mazur[波兰] mazurka[法]

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舞曲。3拍子,常用的节奏。热情、活泼而有骑士风度。用此体裁写成的作品称“马祖列克”。肖邦曾将此体裁加以发展,作有大量马祖卡舞曲,其中《C大调马祖卡》(Op.56 No.2)常被称为“马祖卡中的马祖卡”。现马祖卡已成为马祖尔和马祖列克的通称。

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 近似马祖尔的波兰民间舞曲,两者都比马祖尔轻快活跃。库亚维亚克的旋律比较流畅。奥别列克每两小节的第3拍有1个重音。肖邦在马祖卡中,把这两种舞曲和马祖尔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维亚克 波兰民间舞曲,因起源于克拉科夫而得名。2拍子。情绪活泼,多切分音,典型的节奏是科洛 南斯拉夫民间舞曲。其舞蹈为集体的群舞,与俄罗斯的轮舞相似,在波兰、乌克兰亦很常见。保加利亚的霍罗、罗马尼亚的霍拉与科罗均相类似。此种舞曲多由民间乐器演奏,也有不用乐器而由人声演唱者。科罗有多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的快慢不同。

霍罗 保加利亚民间轮舞。为2/4、5/16、7/16、9/16或11/16拍子,快速或中等,用风袋管等民间乐器演奏。霍拉 罗马尼亚和苏联摩尔达维亚的一种民间轮舞。为□或□拍子,通常徐缓,格调平稳。常用小提琴、风袋管、横笛等乐器组成的民间小乐队演奏。

哈灵 挪威民间舞曲。因来源于挪威南部地区哈灵河谷而得名。此种舞曲亦流传于瑞典。特点为:2/4或6/8拍子,用挪威民间的一种弓弦乐器演奏。E.格里格在创作中曾采用过此种体裁。

特列帕克 俄罗斯民间舞曲,2拍子,情绪欢快奔放,时时发出蹬足声。

戈帕克 乌克兰2拍子民间舞曲。源出乌克兰语rо

пати(跳跃),因舞蹈动作有大步的跳跃。M.П.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第 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 社交舞蹈(又称交际舞或交谊舞)的音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社交舞曲因时代而变迁,重要的社交舞曲有:

对舞曲 因舞者面面相对而得名。起源于英国,流传于法国和德国。2/4或6/8拍子,情绪欢快活泼,苏格兰舞曲是对舞曲的一种。从19世纪初开始,逐渐让位于方阵舞曲和圆舞曲。

方阵舞曲 起源于法国,盛行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交际舞曲。因舞者4人1组,两人相对,构成方阵而得名。1816年后,先后传入英国和德国。分 5段,交替着6/8和2/4拍子,分别称为长裤舞、夏舞、母鸡舞、特兰尼斯舞、牧羊女舞。在流传过程中,加洛普(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一种有跳跃动作的 2拍子快速圆舞)也被吸收到方阵舞中来,成为它的一部分。

圆舞曲 waltz[英]

一译华尔兹。18世纪末由连德勒演变而成。19世纪的圆舞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①维也纳圆舞,又称快圆舞或滑圆舞,舞者按每小节3步或2步的节奏旋转滑行,并左右转动着头和身体。②法国圆舞,由3/8(或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依次逐渐加快,后两种圆舞有跳跃的动作。现代舞会中的圆舞,是一种中等的维也纳圆舞。圆舞曲的旋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和声的特点是每小节 1个和弦,由强拍的低音和其余两拍的“和弦块”交替着。J.施特劳斯父子和J.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们所作的圆舞曲多由数首短小圆舞曲连缀构成,形成一种套曲式的结构,称圆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拉姆斯、李斯特的圆舞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但不以伴奏舞蹈为目的。

狐步舞曲 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种。1912年始于美国,不久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最流行的交际舞曲。狐步舞最初由长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发展成一种包含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后来又加进了查尔斯顿的痉挛性动作,并分裂为快狐步和慢狐步两种。

一步舞曲 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北部的一种社交舞曲。20年代起流传全欧。快速,2/4拍子。后为较慢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尔斯顿 1920年左右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交舞曲。其名称可能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城有关。特点为:4/4节拍(有时为2/2),富于切分节奏。30年代末流传整个欧美,以后逐渐衰微,其部分因素为快速的狐步舞曲所吸收。

探戈舞曲 tango[西]

起源于非洲西部,19世纪后期成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社会下层的舞蹈,20世纪普及与当地一般社会及其他拉美国家。中速,2/4拍,旋律与伴奏形成交错节奏,与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节奏为特色。1920年传入欧洲,作曲家根据欧洲人的审美情趣所写的探戈习称“大陆谈歌(continental tango)”。后作为一种双人交际舞风靡世界。

伦巴舞曲 古巴舞曲。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于美和欧洲各国。2拍子,包含复杂的切分音,不断反复着4小节的节奏型。

舞曲怎么样分类??

问题2:舞曲是什么?能解释一下吗?

舞曲

wuqu

舞曲

dance music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由于时代、

民族特点和功能、用途的不一而有多种类型。一般舞曲

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不少舞曲(特别是民间舞曲)

还要求由某些特殊的乐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里,

某种典型的节奏型贯串始终。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

区别各种舞曲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与音乐、诗歌是结为一体的,由

于物质生产条件和艺术水平的低下,音乐十分简单(多

为原始的歌唱或打击乐器的敲打)。在西方,舞蹈于古

希腊首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世纪早期,由于

教会的激烈反对,舞蹈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力。1300年

左右,在音乐理论家若阿内斯·德格罗谢奥所撰写的论

文中,始有关于舞曲斯丹蒂佩斯(一种吟唱诗人所唱的

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亚(一种只奏不唱的舞蹈乐曲)的

记载。在13世纪后期的经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现在

男高音声部中的情况。

西方的舞蹈音乐于15世纪进入它的第1个繁荣期,这

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宫廷热衷于此的缘故。到16世纪,在

琉特和键盘合奏音乐中,出现了包括前舞、后舞两首速

度不同的舞曲所组成的成对舞曲(如意大利的帕萨梅佐

-萨尔塔雷洛、英国的帕凡-加亚尔德等)。与此同时,

德国的阿勒芒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和

意大利或英国的吉格开始跃升为重要的舞曲体裁,并在

17世纪中叶由前、后舞的对比原则,发展成为由4首舞曲

组合而成的“古典组曲”。这一时期,一批来自法国民

间的舞曲(布雷、帕斯皮耶、里戈东等),在法国宫廷

里得到了艺术加工。其中最重要的为小步舞曲。

18 世纪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时代,也是苏格兰舞曲、

连德勒舞曲等在维也纳得到重要发展的时代。19世纪盛

极一时、雄踞社交舞曲主导地位的圆舞曲,就是从连德

勒舞曲发展演变而来的。19世纪30~50 年代,马祖卡、

波尔卡、加洛普、波洛奈兹等舞曲在欧洲得到广泛流传。

民族乐派兴起后,又有许多民族舞曲体裁被作曲家们所

发掘和重视。其中,西班牙的塞吉迪亚、霍塔、凡丹戈

等为人们所普遍瞩目,并被专业音乐家所运用。进入20

世纪后,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探

戈、伦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尔斯

顿等),又在世界许多国家风行。

舞曲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法。现按古典舞曲、

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类,主要体裁有:

古典舞曲 流行于16、17世纪的舞曲,到了17、18

世纪时,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最常见的有:

阿勒芒德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

适中地缓慢。4拍子,常起于第4拍的弱部。旋律流畅而

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

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库朗特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

的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

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 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

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

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较快,3拍子

(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

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萨拉班德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

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

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

调织体写成。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 3乐章。17、18世纪

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

《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很快。

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

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

法。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帕凡和加亚尔德 一译孔雀舞和快活舞。两者都起

源于意大利,16世纪流行于英国。帕凡是庄严缓慢的2拍

子舞曲,加亚尔德是活泼快速的 3拍子舞曲。加亚尔德

是继帕凡而起的后舞曲,两者在上、节拍上和性格

上形成鲜明的对比。17世纪中叶以后,作为舞蹈音乐渐

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

帕萨梅佐和萨尔塔雷洛 一对意大利古老舞曲,帕

萨梅佐是近似帕凡的 2拍子舞曲,较帕凡稍快。萨尔塔

雷洛是帕萨梅佐的后舞,用同一主题而处理成快速的3拍

子。另有一种3/8或6/8拍子的萨尔塔雷洛,是一种活泼的、

有跳跃动作的舞蹈,近似塔兰泰拉。

塔兰泰拉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

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

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

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很快,采用连

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西奇利亚诺 一译西西里舞曲。大约起源于意大利

西西里岛的一种古老舞曲,6/8或12/8拍子,徐缓,近似

田园曲。18世纪作曲家常用作组曲和奏鸣曲的慢乐章。

小步舞曲 原为法国民间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

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

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从容,风格典雅

的宫廷舞曲。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

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

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 3件木管

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

故称“三声中段”。18世纪后半叶起,小步舞曲被用作

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等套曲的第 3乐章,较前

加快,性格也更为活泼。

加沃特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后传入宫廷。中速。

4/4或2/2拍子,常起于后半小节。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

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

布雷 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

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 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

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 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

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

加重。

里戈东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

入宫廷。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波洛奈兹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

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

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

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

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

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

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但肖邦的波洛奈

兹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 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

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帕萨卡利亚和恰空 起源于西班牙(一说帕萨卡利

亚起源于意大利)的 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纪时传

至欧洲各国,成为一种键盘乐曲。大多用小调写成,以

4~8小节的固定低音为基础,进行连续变奏。两者结构

相似,以至难于区别。

福利亚 起源于葡萄牙的 3拍子舞蹈歌曲。结构近

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17世纪后半叶在法

国被用于芭蕾场面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

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个福里亚曲调,

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

各种作品(大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

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科

雷利主题变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

用了这个曲调。

民族舞曲 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

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

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 流行于西班牙民间的3拍子或6拍子的欢快

舞曲。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18世纪末 ,

C.W.格鲁克、W.A.莫扎特等曾将

其用于歌剧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亚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古老舞曲,至

今还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莱罗,但更快。常常载

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响板打着的节奏。

博莱罗 起源于民间的西班牙 3拍子舞曲。舞者打

着响板,扭动手臂,成对地载歌载舞。响板不断打出

的节奏。M.拉韦尔按此体裁写成的管弦乐曲极为有名。

阿瓦内拉 一译哈巴涅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

并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 2拍子舞曲。其典型节奏与探戈

相同。

霍塔 西班牙民间舞曲。流传于阿拉贡、加泰罗尼

亚、巴伦西亚等地。快速,□或□拍子,节奏生动,情

绪活跃。多由人声演唱并伴以吉他、曼多林、响板等乐

器。

马拉加尼亚 一译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达卢西亚

民间双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 巴西民间的一种 2拍子舞曲,以富于切分节

奏为其特色。有两种类型:乡村型的桑巴急速强烈,与

巴图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玛希谢演变而来,

中庸而较少强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

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之一,并作为社交舞蹈而流传全

球。

康加 古巴民间舞曲。起源于非洲。在拉丁美洲许

多国家均流行。的节奏型贯串全曲。

法朗多尔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民间舞曲。6 拍子,

活泼欢快。舞者列成长队,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鱼贯

而舞。

连德勒 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因起源于连德

尔(奥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区)而得名。3拍子,慢于

圆舞曲,为圆舞曲的前身。舞蹈时1步1拍,舞步均匀而

娴静。

波尔卡 19世纪30年代创始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

部)的一种圆舞,40年代传遍欧洲各国。2/4拍子,

较快,典型的节奏为

富利安特 波希米亚的民间对舞。源出于拉丁文fu

ria(意为狂热)。节奏活跃奔放,常常交替运用 3拍子

和2拍子。

索塞茨卡 波希米亚的民间圆舞。较慢,节奏

流畅,近似连德勒。常用于富利安特之后。

恰尔达什 匈牙利民间舞曲。包含慢而忧郁的“拉

舒”和快而热烈的“弗里斯”两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

后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采用这一体裁的第 1个

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

尔达什的格调写成的。

马祖尔 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舞曲。3拍

子,常用的节奏。热情、活泼而有骑士风度。用此体

裁写成的作品称“马祖列克”。肖邦发展了这一体裁,

作有钢琴曲52首,称“马祖卡”。现马祖卡已成为马祖

尔和马祖列克的通称。

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 近似马祖尔的波兰民间舞

曲,两者都比马祖尔轻快活跃。库亚维亚克的旋律比较

流畅。奥别列克每两小节的第3拍有1个重音。肖邦在马

祖卡中,把这两种舞曲和马祖尔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维亚克 波兰民间舞曲,因起源于克拉科夫

而得名。2拍子。情绪活泼,多切分音,典型的节奏是

科洛 南斯拉夫民间舞曲。其舞蹈为集体的群舞,

与俄罗斯的轮舞相似,在波兰、乌克兰亦很常见。保加

利亚的霍罗、罗马尼亚的霍拉与科罗均相类似。此种舞

曲多由民间乐器演奏,也有不用乐器而由人声演唱者。

科罗有多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的快慢不同。

霍罗 保加利亚民间轮舞。为2/4、5/16、7/16、9/16或11/16

拍子,快速或中等,用风袋管等民间乐器演奏。

霍拉 罗马尼亚和苏联摩尔达维亚的一种民间轮舞。

为□或□拍子,通常徐缓,格调平稳。常用小提琴、

风袋管、横笛等乐器组成的民间小乐队演奏。

哈灵 挪威民间舞曲。因来源于挪威南部地区哈灵

河谷而得名。此种舞曲亦流传于瑞典。特点为:2/4或6/8

拍子,用挪威民间的一种弓弦乐器演奏。E.格里格在创

作中曾采用过此种体裁。

特列帕克 俄罗斯民间舞曲,2拍子,情绪欢快奔放,

时时发出蹬足声。

戈帕克 乌克兰2拍子民间舞曲。源出乌克兰语rо

пати(跳跃),因舞蹈动作有大步的跳跃。M.П.穆索尔

斯基的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第 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

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 社交舞蹈(又称交际舞或交谊舞)的音

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

独立的器乐曲。社交舞曲因时代而变迁,重要的社交舞

曲有:

对舞曲 因舞者面面相对而得名。起源于英国,流

传于法国和德国。2/4或6/8拍子,情绪欢快活泼,苏格兰舞

曲是对舞曲的一种。从19世纪初开始,逐渐让位于方阵

舞曲和圆舞曲。

方阵舞曲 起源于法国,盛行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

交际舞曲。因舞者4人1组,两人相对,构成方阵而得名。

1816年后,先后传入英国和德国。分 5段,交替着6/8和

2/4拍子,分别称为长裤舞、夏舞、母鸡舞、特兰尼斯舞、

牧羊女舞。在流传过程中,加洛普(始于19世纪20年代

的一种有跳跃动作的 2拍子快速圆舞)也被吸收到方阵

舞中来,成为它的一部分。

圆舞曲 一译华尔兹。18世纪末由连德勒演变而成。

19世纪的圆舞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①维也纳圆舞,又

称快圆舞或滑圆舞,舞者按每小节3步或2步的节奏旋转

滑行,并左右转动着头和身体。②法国圆舞,由3/8(或

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速

度依次逐渐加快,后两种圆舞有跳跃的动作。现代舞会

中的圆舞,是一种中等的维也纳圆舞。圆舞曲的旋

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和声的特点是每小节 1个和弦,

由强拍的低音和其余两拍的“和弦块”交替着。J.施特

劳斯父子和J.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

们所作的圆舞曲多由数首短小圆舞曲连缀构成,形成一

种套曲式的结构,称圆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

拉姆斯、李斯特的圆舞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但

不以伴奏舞蹈为目的。

狐步舞曲 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种。1912年始于美国,

不久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最流行的交际舞曲。狐步舞最

初由长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发

展成一种包含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后来

又加进了查尔斯顿的痉挛性动作,并分裂为快狐步和慢

狐步两种。

一步舞曲 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北部的一种社交舞

曲。20年代起流传全欧。快速,2/4拍子。后为较慢

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尔斯顿 1920年左右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交舞曲。

其名称可能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城有关。

特点为:4/4节拍(有时为2/2),富于切分节奏。30年代

末流传整个欧美,以后逐渐衰微,其部分因素为快速的

狐步舞曲所吸收。

探戈舞曲 阿根廷舞曲。20世纪初流行于南美,并

传遍世界各国。步行,2拍子或4拍子。节奏似阿瓦

内拉而稍快。富于切分音。旋律和伴奏常构成交错节奏。

伦巴舞曲 古巴舞曲。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于美国

和欧洲各国。2拍子,包含复杂的切分音,不断反复着4小

节的节奏型。

问题3:什么是舞曲

舞曲

wuqu

舞曲

dance music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由于时代、

民族特点和功能、用途的不一而有多种类型。一般舞曲

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不少舞曲(特别是民间舞曲)

还要求由某些特殊的乐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里,

某种典型的节奏型贯串始终。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

区别各种舞曲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与音乐、诗歌是结为一体的,由

于物质生产条件和艺术水平的低下,音乐十分简单(多

为原始的歌唱或打击乐器的敲打)。在西方,舞蹈于古

希腊首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世纪早期,由于

教会的激烈反对,舞蹈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力。1300年

左右,在音乐理论家若阿内斯·德格罗谢奥所撰写的论

文中,始有关于舞曲斯丹蒂佩斯(一种吟唱诗人所唱的

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亚(一种只奏不唱的舞蹈乐曲)的

记载。在13世纪后期的经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现在

男高音声部中的情况。

西方的舞蹈音乐于15世纪进入它的第1个繁荣期,这

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宫廷热衷于此的缘故。到16世纪,在

琉特和键盘合奏音乐中,出现了包括前舞、后舞两首速

度不同的舞曲所组成的成对舞曲(如意大利的帕萨梅佐

-萨尔塔雷洛、英国的帕凡-加亚尔德等)。与此同时,

德国的阿勒芒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和

意大利或英国的吉格开始跃升为重要的舞曲体裁,并在

17世纪中叶由前、后舞的对比原则,发展成为由4首舞曲

组合而成的“古典组曲”。这一时期,一批来自法国民

间的舞曲(布雷、帕斯皮耶、里戈东等),在法国宫廷

里得到了艺术加工。其中最重要的为小步舞曲。

18 世纪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时代,也是苏格兰舞曲、

连德勒舞曲等在维也纳得到重要发展的时代。19世纪盛

极一时、雄踞社交舞曲主导地位的圆舞曲,就是从连德

勒舞曲发展演变而来的。19世纪30~50 年代,马祖卡、

波尔卡、加洛普、波洛奈兹等舞曲在欧洲得到广泛流传。

民族乐派兴起后,又有许多民族舞曲体裁被作曲家们所

发掘和重视。其中,西班牙的塞吉迪亚、霍塔、凡丹戈

等为人们所普遍瞩目,并被专业音乐家所运用。进入20

世纪后,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探

戈、伦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尔斯

顿等),又在世界许多国家风行。

舞曲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法。现按古典舞曲、

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类,主要体裁有:

古典舞曲 流行于16、17世纪的舞曲,到了17、18

世纪时,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最常见的有:

阿勒芒德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

适中地缓慢。4拍子,常起于第4拍的弱部。旋律流畅而

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

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库朗特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

的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

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 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

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

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较快,3拍子

(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

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萨拉班德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

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

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

调织体写成。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 3乐章。17、18世纪

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

《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很快。

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

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

法。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帕凡和加亚尔德 一译孔雀舞和快活舞。两者都起

源于意大利,16世纪流行于英国。帕凡是庄严缓慢的2拍

子舞曲,加亚尔德是活泼快速的 3拍子舞曲。加亚尔德

是继帕凡而起的后舞曲,两者在上、节拍上和性格

上形成鲜明的对比。17世纪中叶以后,作为舞蹈音乐渐

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

帕萨梅佐和萨尔塔雷洛 一对意大利古老舞曲,帕

萨梅佐是近似帕凡的 2拍子舞曲,较帕凡稍快。萨尔塔

雷洛是帕萨梅佐的后舞,用同一主题而处理成快速的3拍

子。另有一种3/8或6/8拍子的萨尔塔雷洛,是一种活泼的、

有跳跃动作的舞蹈,近似塔兰泰拉。

塔兰泰拉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

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

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

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很快,采用连

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西奇利亚诺 一译西西里舞曲。大约起源于意大利

西西里岛的一种古老舞曲,6/8或12/8拍子,徐缓,近似

田园曲。18世纪作曲家常用作组曲和奏鸣曲的慢乐章。

小步舞曲 原为法国民间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

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

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从容,风格典雅

的宫廷舞曲。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

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

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 3件木管

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

故称“三声中段”。18世纪后半叶起,小步舞曲被用作

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等套曲的第 3乐章,较前

加快,性格也更为活泼。

加沃特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后传入宫廷。中速。

4/4或2/2拍子,常起于后半小节。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

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

布雷 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

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 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

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 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

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

加重。

里戈东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

入宫廷。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波洛奈兹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

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

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

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

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

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

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但肖邦的波洛奈

兹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 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

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帕萨卡利亚和恰空 起源于西班牙(一说帕萨卡利

亚起源于意大利)的 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纪时传

至欧洲各国,成为一种键盘乐曲。大多用小调写成,以

4~8小节的固定低音为基础,进行连续变奏。两者结构

相似,以至难于区别。

福利亚 起源于葡萄牙的 3拍子舞蹈歌曲。结构近

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17世纪后半叶在法

国被用于芭蕾场面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

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个福里亚曲调,

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

各种作品(大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

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科

雷利主题变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

用了这个曲调。

民族舞曲 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

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

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 流行于西班牙民间的3拍子或6拍子的欢快

舞曲。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18世纪末 ,

C.W.格鲁克、W.A.莫扎特等曾将

其用于歌剧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亚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古老舞曲,至

今还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莱罗,但更快。常常载

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响板打着的节奏。

博莱罗 起源于民间的西班牙 3拍子舞曲。舞者打

着响板,扭动手臂,成对地载歌载舞。响板不断打出

的节奏。M.拉韦尔按此体裁写成的管弦乐曲极为有名。

阿瓦内拉 一译哈巴涅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

并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 2拍子舞曲。其典型节奏与探戈

相同。

霍塔 西班牙民间舞曲。流传于阿拉贡、加泰罗尼

亚、巴伦西亚等地。快速,□或□拍子,节奏生动,情

绪活跃。多由人声演唱并伴以吉他、曼多林、响板等乐

器。

马拉加尼亚 一译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达卢西亚

民间双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 巴西民间的一种 2拍子舞曲,以富于切分节

奏为其特色。有两种类型:乡村型的桑巴急速强烈,与

巴图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玛希谢演变而来,

中庸而较少强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

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之一,并作为社交舞蹈而流传全

球。

康加 古巴民间舞曲。起源于非洲。在拉丁美洲许

多国家均流行。的节奏型贯串全曲。

法朗多尔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民间舞曲。6 拍子,

活泼欢快。舞者列成长队,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鱼贯

而舞。

连德勒 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因起源于连德

尔(奥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区)而得名。3拍子,慢于

圆舞曲,为圆舞曲的前身。舞蹈时1步1拍,舞步均匀而

娴静。

波尔卡 19世纪30年代创始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

部)的一种圆舞,40年代传遍欧洲各国。2/4拍子,

较快,典型的节奏为

富利安特 波希米亚的民间对舞。源出于拉丁文fu

ria(意为狂热)。节奏活跃奔放,常常交替运用 3拍子

和2拍子。

索塞茨卡 波希米亚的民间圆舞。较慢,节奏

流畅,近似连德勒。常用于富利安特之后。

恰尔达什 匈牙利民间舞曲。包含慢而忧郁的“拉

舒”和快而热烈的“弗里斯”两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

后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采用这一体裁的第 1个

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

尔达什的格调写成的。

马祖尔 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舞曲。3拍

子,常用的节奏。热情、活泼而有骑士风度。用此体

裁写成的作品称“马祖列克”。肖邦发展了这一体裁,

作有钢琴曲52首,称“马祖卡”。现马祖卡已成为马祖

尔和马祖列克的通称。

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 近似马祖尔的波兰民间舞

曲,两者都比马祖尔轻快活跃。库亚维亚克的旋律比较

流畅。奥别列克每两小节的第3拍有1个重音。肖邦在马

祖卡中,把这两种舞曲和马祖尔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维亚克 波兰民间舞曲,因起源于克拉科夫

而得名。2拍子。情绪活泼,多切分音,典型的节奏是

科洛 南斯拉夫民间舞曲。其舞蹈为集体的群舞,

与俄罗斯的轮舞相似,在波兰、乌克兰亦很常见。保加

利亚的霍罗、罗马尼亚的霍拉与科罗均相类似。此种舞

曲多由民间乐器演奏,也有不用乐器而由人声演唱者。

科罗有多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的快慢不同。

霍罗 保加利亚民间轮舞。为2/4、5/16、7/16、9/16或11/16

拍子,快速或中等,用风袋管等民间乐器演奏。

霍拉 罗马尼亚和苏联摩尔达维亚的一种民间轮舞。

为□或□拍子,通常徐缓,格调平稳。常用小提琴、

风袋管、横笛等乐器组成的民间小乐队演奏。

哈灵 挪威民间舞曲。因来源于挪威南部地区哈灵

河谷而得名。此种舞曲亦流传于瑞典。特点为:2/4或6/8

拍子,用挪威民间的一种弓弦乐器演奏。E.格里格在创

作中曾采用过此种体裁。

特列帕克 俄罗斯民间舞曲,2拍子,情绪欢快奔放,

时时发出蹬足声。

戈帕克 乌克兰2拍子民间舞曲。源出乌克兰语rо

пати(跳跃),因舞蹈动作有大步的跳跃。M.П.穆索尔

斯基的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第 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

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 社交舞蹈(又称交际舞或交谊舞)的音

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

独立的器乐曲。社交舞曲因时代而变迁,重要的社交舞

曲有:

对舞曲 因舞者面面相对而得名。起源于英国,流

传于法国和德国。2/4或6/8拍子,情绪欢快活泼,苏格兰舞

曲是对舞曲的一种。从19世纪初开始,逐渐让位于方阵

舞曲和圆舞曲。

方阵舞曲 起源于法国,盛行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

交际舞曲。因舞者4人1组,两人相对,构成方阵而得名。

1816年后,先后传入英国和德国。分 5段,交替着6/8和

2/4拍子,分别称为长裤舞、夏舞、母鸡舞、特兰尼斯舞、

牧羊女舞。在流传过程中,加洛普(始于19世纪20年代

的一种有跳跃动作的 2拍子快速圆舞)也被吸收到方阵

舞中来,成为它的一部分。

圆舞曲 一译华尔兹。18世纪末由连德勒演变而成。

19世纪的圆舞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①维也纳圆舞,又

称快圆舞或滑圆舞,舞者按每小节3步或2步的节奏旋转

滑行,并左右转动着头和身体。②法国圆舞,由3/8(或

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速

度依次逐渐加快,后两种圆舞有跳跃的动作。现代舞会

中的圆舞,是一种中等的维也纳圆舞。圆舞曲的旋

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和声的特点是每小节 1个和弦,

由强拍的低音和其余两拍的“和弦块”交替着。J.施特

劳斯父子和J.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

们所作的圆舞曲多由数首短小圆舞曲连缀构成,形成一

种套曲式的结构,称圆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

拉姆斯、李斯特的圆舞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但

不以伴奏舞蹈为目的。

狐步舞曲 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种。1912年始于美国,

不久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最流行的交际舞曲。狐步舞最

初由长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发

展成一种包含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后来

又加进了查尔斯顿的痉挛性动作,并分裂为快狐步和慢

狐步两种。

一步舞曲 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北部的一种社交舞

曲。20年代起流传全欧。快速,2/4拍子。后为较慢

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尔斯顿 1920年左右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交舞曲。

其名称可能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城有关。

特点为:4/4节拍(有时为2/2),富于切分节奏。30年代

末流传整个欧美,以后逐渐衰微,其部分因素为快速的

狐步舞曲所吸收。

探戈舞曲 阿根廷舞曲。20世纪初流行于南美,并

传遍世界各国。步行,2拍子或4拍子。节奏似阿瓦

内拉而稍快。富于切分音。旋律和伴奏常构成交错节奏。

伦巴舞曲 古巴舞曲。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于美国

和欧洲各国。2拍子,包含复杂的切分音,不断反复着4小

节的节奏型。

问题4:有谁知道罗尼 8226 本奈斯有哪些好听的曲子.

罗尼·本奈斯出生在美国,11岁自学吉他,长大后,创造了“新派西班牙弗拉门戈”演奏风格。节目欣赏了他的以下精彩演奏:1、《牵线木偶》吉他演奏:罗尼·本奈斯;2、《巴黎咖啡馆》吉他演奏:罗尼·本奈斯;3、《决斗》吉他演奏:罗尼·本奈斯;4、《马拉加舞曲》吉他演奏:罗尼·本奈斯;5、《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吉他演奏:罗尼·本奈斯;6、《太阳》作曲:路易斯·康特;7、《自由古巴》吉他演奏:罗尼·本奈斯;8、《火焰之舞》作曲:罗尼·本奈斯;9、《永恒》吉他演奏:罗尼·本奈斯。

问题5:莫什科夫斯基西班牙随想曲作品简介

1873年在柏林初露头角,举办钢琴演奏会;后又在德国其他城市和法国巴黎登台演出,并确立了他的钢琴家的地位。1886年出席英国伦敦的爱乐音乐会,以后经常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活跃在英国的音乐舞台。1897年起,常在巴黎登台演奏;1899年被选为德国柏林学会会员。作为一位作曲家,莫什科夫斯基以创作异国情调,特别是西班牙风味的作品著称于世。

1892年,他效法梅耶贝尔(1791-1864)的大歌剧,创作了西班牙摩尔族题材的歌剧《末代摩尔王波奥布迪尔》(Op.49),同年4月21日初演于柏林获得成功。翌年又演出于布拉格,并译成英文,演出于纽约。歌剧中的《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南部马拉加地方的三拍子安达露西亚民间舞曲)特别受人欢迎,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作品。其他乐队作品有交响诗《圣女贞德》(Op.19)、《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0)、两首乐队组曲(Op.39和Op.47)、《E大调钢琴协奏曲》(Op.59)、《幻想曲系列》等。

莫什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一向为钢琴家所推崇,除了上述《西班牙舞曲》外,《船歌》(Op.27)、《小品》(Op.28)、《秋》(Op.36之4)、《火花》(Op.36之6)、《西班牙随想曲》(Op.37)、《吉他》(Op.45之2)、《钢琴组曲》(Op.50)、《爱情圆舞曲》(Op.57之5)和《宠儿圆舞曲》等,也是钢琴音乐中的佳作。他的《十五首钢琴练习曲》(Op.72),常被钢琴教师用作中等程度的钢琴教材。他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Op.24)则常被用作高级钢琴教材。

问题6:舞曲的主要体裁

1、古典舞曲

流行于16、17世纪的舞曲,到了17、18世纪时,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最常见的有:

2、阿勒芒德 allemande[法]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适中地缓慢。中速,多为4/4拍,弱起于一短时值音符。旋律流畅而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3、库朗特 courante[法] corrente,coranto[意]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的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 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势,织体比较复调化;

意大利式库朗特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4、萨拉班德sarabande[法]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调织体写成。

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 3乐章。17、18世纪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5、吉格gigue[法]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很快。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法。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6、塔兰泰拉 tarantella[意]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很快,采用连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7、小步舞曲 menuet[法]

原为法国民间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从容,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

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 3件木管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故称“三声中段”。

18世纪后半叶在海顿等人的创作中,将其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套曲的第三乐章,但风格已带有幽默感,后贝多芬以谐谑曲所取代。

8、加沃特 gavotte[法]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17世纪开始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中速,2/4拍,往往以弱起小节开始。复三部曲式结构。

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形成前后对比。旋律流畅悦耳,音乐形象轻快、娇媚、典雅。

9、布雷: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10、帕斯皮耶: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11、卢尔: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

12、里戈东: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入宫廷。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13、波洛奈兹 polonaise[法]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奈兹。

十七十八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但肖邦的波洛奈兹较快,富于热情。

14、福尔拉纳 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舞曲

问题7:音乐作品有哪些?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将民间故事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分别安排在奏鸣曲式的3个主要部分之中。乐曲开始,在弦乐长音和定音鼓轻柔的震音的背景上,响起清脆婉转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这是一段漂亮的前奏,使人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景。前奏结束后,在清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纯朴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一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在低八度上复奏一次之后,大提琴声部与独奏呼应对答,象征着梁祝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情景,继而,全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这一主题的充分陈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相互倾慕、喜悦激动的心情。随后是独奏小提琴的一段自由华彩,它细致地刻画了祝英台爱恋着梁山伯却又无法表白的复杂心情。华彩段还使前面的音乐更加完满,并为下面音乐的引入做好准备。接着,轻快的伴奏推出了活泼流畅的第二个主题。

这个带有嬉戏特点的主题,通过带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手法特征的加花、扩展重变(变奏),技巧性的变化、对比,带复调因素的织体写法等发展过程,把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生活描绘得声色俱俏、呼之欲出。而后音乐转入慢板。

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的这一旋律,脱胎于“爱情主题”,音调的缠绵、的缓慢渲染出惋惜戚切的情绪,使人意会到梁祝二人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乐曲的展开部由3个段落组成:第一段是“英台抗婚”。由主音至属音的下行四音列音调从慢转快、从弱到强,形成风暴欲来、惴惴不安的气氛,遂在急促的三连音烘托下钢管奏出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以此寓示“逼婚”。

与它相抗的是独奏小提琴奏出的、由“爱情主题”变体而成的、带有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继而变为由呈示部中第二主题的对比部分音调演化而来的“抗婚主题”:切分节奏和强劲四音和弦演奏,体现着不屈的精神和中烧的怒火。两个音乐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了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此后,乐队停下来,一支单簧管奏出引子五度下行音调的变体,在这凄楚的色调上,进入展开部的第二段——独奏小提琴的悲切曲调:大提琴随后在低音区复奏这一旋律,与小提琴对答交流,在表现上符合了“楼台相会,互诉衷情”的情节。此后,音乐急转直下,以闪板、快板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在这个展开部的第三个段落中,用京剧中倒板和越剧中器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法,渐次推出第二个发展的高潮——“哭灵投坟”。在小提琴奏出欲绝之句后,锣鼓管弦齐鸣,达到全曲最高潮。

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部,清脆婉转的笛声又起,竖琴的华彩送出以中慢演奏的“爱情主题”。由于加了弱音器演奏,使音乐带上了朦胧虚幻的味道,象征着梁山伯、祝英台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的交替复奏,把纯真的“爱情主题”抒发得淋漓尽致,细致处理的结尾,浓化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亲切迷人的独特风格,更使它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完美统一。

《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取材于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的话剧。改编后的剧本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这部歌剧热情地歌颂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们的正直、勇敢、机智的品质,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骄奢和虚伪。歌剧的序曲高度概括了全剧的喜剧欢乐气氛,音乐材料虽然不是来自歌剧,但从中可以感受到费加罗和苏珊娜的机智、美丽的形象。这个序曲采用省略发展部的奏鸣曲式,一开始小提琴奏出疾走如飞的第一主题,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呈示部的小结尾还出现了新的优美、细腻的旋律。

序曲言简意赅,很好地体现了这部歌剧所特有的轻松和欢乐,它那进展神速的节奏充满了生活的动力。这部歌剧的序曲常常脱离歌剧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这部歌剧中还有一些久唱不衰的唱段,费加罗咏叹调《不要再去作情郎了》就是一首流传极广的男中音独唱曲。伯爵的书童凯鲁比诺是个风流少年,伯爵调他去担任卫兵军官时,费加罗唱这首歌送给他,音乐具有进行曲风格,采用回旋曲式ABACA的形式,第二插部快速地反复同一个音调,表现出诙谐、幽默、俏皮的特点。

这首费加罗咏叹调非常有名,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演唱过,它还常常作为音乐会独唱曲目演出,深受世人的喜爱。

《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是古典乐派德国伟大作曲家贝多芬1805年完成的。这正是贝多芬异常痛苦的时期,个人恋爱上的受挫和耳聋日益严重使贝多芬几乎绝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贝多芬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是一首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揭示了人生所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全曲共分4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贝多芬在回答他的学生兴德勒时说,第一乐章的主题思想是“命运的敲门声”。乐曲一开始就冲出了强劲有力的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在这一动机基础上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

直到圆号吹出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才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这一安谧温暖的主题似乎表现人们面对严酷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与对幸福的憧憬。但是这样的安宁场面并不长久,执拗的命运动机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躲在第二主题的低声部。随着命运叩门声的重新出现,在展开部,这两个主题展开了激烈的、戏剧性的斗争,威风凛凛的命运暂时占了上风。命运动机不仅是第一乐章的核心,而且贯穿全剧始终。

第二乐章是一首辉煌的抒情诗,体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第一主题抒情、安详,充满内在的热情,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拉出;第二主题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第三、四乐章没有间歇,表示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和群众欢庆胜利的场面。当乐曲发展到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又响起了早已丧失元气的命运动机的威吓声,辉煌的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这部交响乐是贝多芬全部交响乐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100多年来传遍全球,被誉为是奥地利“第二国歌”。它渗透着维也纳人热爱家乡的情意。然而这首充满生命活力和爱国之情的圆舞曲,最初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请求创作的合唱圆舞曲,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受到诗人卡尔·贝克的一句诗的感染:“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

他找到了这首名曲的灵感,经人填词,于1867年2月13日演出,效果一般。半年以后,他将这首合唱圆舞曲改编成管弦乐曲,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演出获得真正成功。乐曲按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序奏——5首小圆舞曲——结束部写成的。序奏一开始圆号在小提琴震音的衬托下吹出主题动机,使人联想起黎明的曙光拨开了河面上的薄雾,森林倒影在静静流淌的多瑙河上,接下来是5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在每一首小圆舞曲中都体现出了在无比美好的大自然里,在美丽的多瑙河两岸,春天来了,人们欢欣、舒畅,尽情舞蹈。结束部再现了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最后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这首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高度艺术性的乐曲,体现了一种奥地利人特有的品格,正如汉斯立克所说:“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何处,这首没有歌词的《马赛曲》,就是他们无形的身份证。”

《卡门》

《卡门》是100多年来各国上演最多的歌剧经典作品之一,是法国著名歌剧作家比才的代表作。在这部歌剧中现实主义得到深化,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把浓郁的民族色彩,个性鲜明的音乐语言,以及法国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段熔于一炉,创造了19世纪法国歌剧艺术最高成就。

歌剧《卡门》是根据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主人公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个漂亮而有性格的吉卜赛姑娘,她爱上了军曹霍塞。霍塞被卡门的魅力所吸引,抛弃了原来的情人。为了讨得卡门的欢心,霍塞离开军队,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当他发现卡门不再爱他,又爱上了斗牛士时,霍塞难以忍受,最终杀死了倔强的卡门。这部歌剧的序曲由3个部分组成:1.热烈的西班牙节日主题;2.斗牛士主题;3.悲剧性的卡门主题。

乐曲一开始由木管、铜管和弦乐器奏出嘹亮热烈的进行曲风格的第一主题。它色彩明朗,情绪欢快,不可抑制的欢乐、热闹气氛把人们带到了西班牙赛维勒斗牛场中。接着乐队以轻盈的力度奏出了充满豪爽傲气的斗牛士的主题,铜管乐器则为之提供坚定、潇洒和兴高采烈的节奏背景,体现了一种胜利的英雄性色彩。在弦乐器的颤奏背景下,卡门的悲剧性主题以缓慢的在乐队的低声部中呈现,这是一个有凶兆的令人难忘的命运动机,同时也预示了歌剧的悲剧结局。

在这部歌剧中,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合唱有10多首,色彩缤纷,引人入胜。卡门所唱的《爱情就像一只不驯服的鸟》和《西班牙塞吉第亚舞曲》是非常出色的唱段。前者以连续下滑的乐句不断反复,调性游移在同名大小调之间,表现了卡门热情、倔强、诱人的形象;后者以鲜明活泼的节奏,带有野气咏叹性的旋律,进一步显示了卡门热情、泼辣的性格。《斗牛士之歌》是斗牛士答谢欢迎他的群众而唱的一首歌,音调雄壮有力,好似一首凯旋的进行曲。歌剧中还有一些富有戏剧性的卓越的重唱。

《茶花女》

《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剧院。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50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玛格丽特是一个沦落风尘但心地纯洁的女性形象。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19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玛格丽特。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茶花女》舞台照《E小调第九交响曲》

《E小调第九交响曲》也称《新世界交响曲》,19世纪下半叶世界交响音乐珍品,在世界各地经常上演。这部交响曲是捷克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德沃夏克1893年在美国写的,同年底在纽约首演时获得很大成功。德沃夏克以真诚质朴的感情和鲜明亲切的音乐形象,抒发了他对美国这个新大陆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结构采用古典曲体。第一乐章是严格的奏鸣曲式,慢板的引子悠闲而自在地奏出沉思般的乐句,好像把人们引入想象世界,体验着作者初到美国时的感受。紧接着乐队以强烈的节奏打破宁静,奏出又像是愤怒呐喊,又像是热情号召的第一主题。

这个以固定节奏型为基础具有民间舞蹈性的乐句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主题的前四小节是运用美国黑人“灵歌”的切分节奏,后四小节是典型的斯拉夫歌曲性音调,这一主题有机地贯穿在整部交响曲中。副部有两个甜美的富于歌唱性的主题,带有黑人民间音乐的特点,甜美中体现了乡愁和伤感的思绪。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受到美国诗人朗费罗的长诗《海华河之歌》中“森林中的葬礼”一章的启发。海华河是一位印第安的民族英雄,他温柔而美丽的妻子明内哈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默默地向她告别。英国管独奏的旋律揭示了海华河孤独、悲伤的心境和惨淡的气氛。据说在美国初演时,许多听众听到这个旋律时感动得热泪沾巾,评论家们也把它看成是一切交响乐慢板中最动人的乐章。后来这一旋律被改编成很多器乐独奏曲。德沃夏克的一位学生把它改编为独唱曲和合唱《思故乡》,广为流传,后来人们竟把它误认为是美国民歌。乐曲在这里远远超过了原诗的形象,体现了德沃夏克对波希米亚的深深眷恋之情。第三乐章谐谑曲,这一乐章作曲家好像把“新世界”暂时撇开,从“海华河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启发,沉浸在故国的民间舞蹈的海洋之中,舞蹈由慢而快不停地旋转。第四乐章奏鸣曲式,热情澎湃,气势宏大雄伟。这是一个总结性的乐章,前面乐章的主题一一再现,这些主题经过发展变化后,与新主题交织在一起,将乐曲推向高潮。

《西班牙狂想曲》

《西班牙狂想曲》是拉威尔著名的作品,这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以他高超的技巧,华丽多彩的音响,大大丰富了乐队整体的表现力。然而,此曲在首演时保守派在演奏厅里发出嘲弄的声响,而拉威尔的支持者却报以热烈的喝彩声。

拉威尔是具有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对西班牙有着特殊的感情,作品中常采用西班牙题材。音乐上并不直接引用西班牙民间音乐,而是加工成一种具有西班牙精神的音调,使同行们十分惊讶和叹服。

《西班牙狂想曲》共由4首乐曲组成,描绘了西班牙的生活风俗场面。第一首乐曲为“夜的前奏曲”,开始小提琴与中提琴奏出下行音型,以表现夜晚安静的气氛。

第二首乐曲为“马拉加舞曲”。马拉加舞曲是西班牙南部一种很有力的凡旦戈舞曲,拉威尔运用这一体裁创作出色彩艳丽、独特新颖的乐曲。

第三首乐曲为“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是带有歌唱的慢哈瓦那舞曲,它在西班牙非常盛行,音乐独具匠心,充满着温柔之感。

第四首乐曲为“集市”,描绘了民间集市上的喧闹和节日狂欢的生动场面,情绪十分活跃,是一首西班牙舞曲风格的管弦乐曲,气势宏大、辉煌。

问题8:什么舞曲

舞曲

wuqu

舞曲

dance music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由于时代、民族特点和功能、用途的不一而有多种类型。一般舞曲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不少舞曲(特别是民间舞曲)还要求由某些特殊的乐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里,某种典型的节奏型贯串始终。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区别各种舞曲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与音乐、诗歌是结为一体的,由于物质生产条件和艺术水平的低下,音乐十分简单(多为原始的歌唱或打击乐器的敲打)。在西方,舞蹈于古希腊首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世纪早期,由于教会的激烈反对,舞蹈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力。1300年左右,在音乐理论家若阿内斯·德格罗谢奥所撰写的论文中,始有关于舞曲斯丹蒂佩斯(一种吟唱诗人所唱的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亚(一种只奏不唱的舞蹈乐曲)的记载。在13世纪后期的经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现在

男高音声部中的情况。

西方的舞蹈音乐于15世纪进入它的第1个繁荣期,这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宫廷热衷于此的缘故。到16世纪,在琉特和键盘合奏音乐中,出现了包括前舞、后舞两首不同的舞曲所组成的成对舞曲(如意大利的帕萨梅佐-萨尔塔雷洛、英国的帕凡-加亚尔德等)。与此同时,德国的阿勒芒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和意大利或英国的吉格开始跃升为重要的舞曲体裁,并在17世纪中叶由前、后舞的对比原则,发展成为由4首舞曲组合而成的“古典组曲”。这一时期,一批来自法国民间的舞曲(布雷、帕斯皮耶、里戈东等),在法国宫廷里得到了艺术加工。其中最重要的为小步舞曲。18 世纪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时代,也是苏格兰舞曲、连德勒舞曲等在维也纳得到重要发展的时代。19世纪盛极一时、雄踞社交舞曲主导地位的圆舞曲,就是从连德

勒舞曲发展演变而来的。19世纪30~50 年代,马祖卡、波尔卡、加洛普、波洛奈兹等舞曲在欧洲得到广泛流传。民族乐派兴起后,又有许多民族舞曲体裁被作曲家们所发掘和重视。其中,西班牙的塞吉迪亚、霍塔、凡丹戈等为人们所普遍瞩目,并被专业音乐家所运用。进入20世纪后,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探戈、伦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尔斯顿等),又在世界许多国家风行。

舞曲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法。现按古典舞曲、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类,主要体裁有:

古典舞曲 流行于16、17世纪的舞曲,到了17、18世纪时,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最常见的有:

阿勒芒德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适中地缓慢。4拍子,常起于第4拍的弱部。旋律流畅而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库朗特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的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 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萨拉班德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调织体写成。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 3乐章。17、18世纪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很快。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法。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帕凡和加亚尔德 一译孔雀舞和快活舞。两者都起源于意大利,16世纪流行于英国。帕凡是庄严缓慢的2拍子舞曲,加亚尔德是活泼快速的 3拍子舞曲。加亚尔德是继帕凡而起的后舞曲,两者在上、节拍上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17世纪中叶以后,作为舞蹈音乐渐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

帕萨梅佐和萨尔塔雷洛 一对意大利古老舞曲,帕萨梅佐是近似帕凡的 2拍子舞曲,较帕凡稍快。萨尔塔雷洛是帕萨梅佐的后舞,用同一主题而处理成快速的3拍子。另有一种3/8或6/8拍子的萨尔塔雷洛,是一种活泼的、有跳跃动作的舞蹈,近似塔兰泰拉。

塔兰泰拉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很快,采用连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西奇利亚诺 一译西西里舞曲。大约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种古老舞曲,6/8或12/8拍子,徐缓,近似田园曲。18世纪作曲家常用作组曲和奏鸣曲的慢乐章。

小步舞曲 原为法国民间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从容,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 3件木管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故称“三声中段”。18世纪后半叶起,小步舞曲被用作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等套曲的第 3乐章,较前加快,性格也更为活泼。

加沃特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后传入宫廷。中速。4/4或2/2拍子,常起于后半小节。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

布雷 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 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 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

里戈东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入宫廷。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波洛奈兹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但肖邦的波洛奈兹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 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帕萨卡利亚和恰空 起源于西班牙(一说帕萨卡利亚起源于意大利)的 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纪时传至欧洲各国,成为一种键盘乐曲。大多用小调写成,以4~8小节的固定低音为基础,进行连续变奏。两者结构相似,以至难于区别。

福利亚 起源于葡萄牙的 3拍子舞蹈歌曲。结构近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17世纪后半叶在法国被用于芭蕾场面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个福里亚曲调,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各种作品(大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用了这个曲调。

民族舞曲 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 流行于西班牙民间的3拍子或6拍子的欢快舞曲。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18世纪末 ,C.W.格鲁克、W.A.莫扎特等曾将其用于歌剧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亚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古老舞曲,至今还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莱罗,但更快。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响板打着的节奏。

博莱罗 起源于民间的西班牙 3拍子舞曲。舞者打着响板,扭动手臂,成对地载歌载舞。响板不断打出的节奏。M.拉韦尔按此体裁写成的管弦乐曲极为有名。

阿瓦内拉 一译哈巴涅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并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 2拍子舞曲。其典型节奏与探戈相同。

霍塔 西班牙民间舞曲。流传于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巴伦西亚等地。快速,□或□拍子,节奏生动,情绪活跃。多由人声演唱并伴以吉他、曼多林、响板等乐器。

马拉加尼亚 一译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民间双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 巴西民间的一种 2拍子舞曲,以富于切分节奏为其特色。有两种类型:乡村型的桑巴急速强烈,与巴图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玛希谢演变而来,中庸而较少强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之一,并作为社交舞蹈而流传全球。

康加 古巴民间舞曲。起源于非洲。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均流行。的节奏型贯串全曲。

法朗多尔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民间舞曲。6 拍子,活泼欢快。舞者列成长队,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鱼贯而舞。

连德勒 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因起源于连德尔(奥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区)而得名。3拍子,慢于圆舞曲,为圆舞曲的前身。舞蹈时1步1拍,舞步均匀而娴静。

波尔卡 19世纪30年代创始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的一种圆舞,40年代传遍欧洲各国。2/4拍子,较快,典型的节奏为

富利安特 波希米亚的民间对舞。源出于拉丁文furia(意为狂热)。节奏活跃奔放,常常交替运用 3拍子和2拍子。

索塞茨卡 波希米亚的民间圆舞。较慢,节奏流畅,近似连德勒。常用于富利安特之后。

恰尔达什 匈牙利民间舞曲。包含慢而忧郁的“拉舒”和快而热烈的“弗里斯”两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后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采用这一体裁的第 1个

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尔达什的格调写成的。

马祖尔 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舞曲。3拍子,常用的节奏。热情、活泼而有骑士风度。用此体裁写成的作品称“马祖列克”。肖邦发展了这一体裁,作有钢琴曲52首,称“马祖卡”。现马祖卡已成为马祖尔和马祖列克的通称。

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 近似马祖尔的波兰民间舞曲,两者都比马祖尔轻快活跃。库亚维亚克的旋律比较流畅。奥别列克每两小节的第3拍有1个重音。肖邦在马祖卡中,把这两种舞曲和马祖尔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维亚克 波兰民间舞曲,因起源于克拉科夫而得名。2拍子。情绪活泼,多切分音,典型的节奏是科洛 南斯拉夫民间舞曲。其舞蹈为集体的群舞,与俄罗斯的轮舞相似,在波兰、乌克兰亦很常见。保加利亚的霍罗、罗马尼亚的霍拉与科罗均相类似。此种舞曲多由民间乐器演奏,也有不用乐器而由人声演唱者。科罗有多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的快慢不同。

霍罗 保加利亚民间轮舞。为2/4、5/16、7/16、9/16或11/16拍子,快速或中等,用风袋管等民间乐器演奏。霍拉 罗马尼亚和苏联摩尔达维亚的一种民间轮舞。为□或□拍子,通常徐缓,格调平稳。常用小提琴、风袋管、横笛等乐器组成的民间小乐队演奏。

哈灵 挪威民间舞曲。因来源于挪威南部地区哈灵河谷而得名。此种舞曲亦流传于瑞典。特点为:2/4或6/8拍子,用挪威民间的一种弓弦乐器演奏。E.格里格在创作中曾采用过此种体裁。

特列帕克 俄罗斯民间舞曲,2拍子,情绪欢快奔放,时时发出蹬足声。

戈帕克 乌克兰2拍子民间舞曲。源出乌克兰语rо

пати(跳跃),因舞蹈动作有大步的跳跃。M.П.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第 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 社交舞蹈(又称交际舞或交谊舞)的音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社交舞曲因时代而变迁,重要的社交舞曲有:

对舞曲 因舞者面面相对而得名。起源于英国,流传于法国和德国。2/4或6/8拍子,情绪欢快活泼,苏格兰舞曲是对舞曲的一种。从19世纪初开始,逐渐让位于方阵舞曲和圆舞曲。

方阵舞曲 起源于法国,盛行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交际舞曲。因舞者4人1组,两人相对,构成方阵而得名。1816年后,先后传入英国和德国。分 5段,交替着6/8和2/4拍子,分别称为长裤舞、夏舞、母鸡舞、特兰尼斯舞、

牧羊女舞。在流传过程中,加洛普(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一种有跳跃动作的 2拍子快速圆舞)也被吸收到方阵舞中来,成为它的一部分。

圆舞曲 一译华尔兹。18世纪末由连德勒演变而成。19世纪的圆舞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①维也纳圆舞,又称快圆舞或滑圆舞,舞者按每小节3步或2步的节奏旋转滑行,并左右转动着头和身体。②法国圆舞,由3/8(或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依次逐渐加快,后两种圆舞有跳跃的动作。现代舞会中的圆舞,是一种中等的维也纳圆舞。圆舞曲的旋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和声的特点是每小节 1个和弦,由强拍的低音和其余两拍的“和弦块”交替着。J.施特劳斯父子和J.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们所作的圆舞曲多由数首短小圆舞曲连缀构成,形成一种套曲式的结构,称圆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拉姆斯、李斯特的圆舞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但不以伴奏舞蹈为目的。

狐步舞曲 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种。1912年始于美国,不久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最流行的交际舞曲。狐步舞最初由长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发展成一种包含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后来又加进了查尔斯顿的痉挛性动作,并分裂为快狐步和慢狐步两种。

一步舞曲 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北部的一种社交舞曲。20年代起流传全欧。快速,2/4拍子。后为较慢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尔斯顿 1920年左右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交舞曲。其名称可能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城有关。特点为:4/4节拍(有时为2/2),富于切分节奏。30年代末流传整个欧美,以后逐渐衰微,其部分因素为快速的狐步舞曲所吸收。

探戈舞曲 阿根廷舞曲。20世纪初流行于南美,并传遍世界各国。步行,2拍子或4拍子。节奏似阿瓦内拉而稍快。富于切分音。旋律和伴奏常构成交错节奏。

伦巴舞曲 古巴舞曲。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于美和欧洲各国。2拍子,包含复杂的切分音,不断反复着4小节的节奏型。

关于马拉加和马拉加舞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