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科索沃战争是第几场信息化战争?
答:科索沃战争发生于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将这场战争视为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是由社会信息化和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20世纪末90年代末,人类社会开始全面进入信息社会。2000年7月,西方7国及俄罗斯国家元首在日本冲绳召开信息化首脑会议,颁布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宪章中将人类社会正式称为“信息社会”。由此可见,科索沃战争是在全球信息社会已经到来的情况下爆发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信息作战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了以下主导作用:
(1)依托信息优势实施的远程、中程和近程精确打击成为基本手段。
(2)成功地使用了c4isr系统实施战区外战役指挥与战区内战术控制相结合的作战指挥。
(3)交战双方广泛实施信息对抗。
在此次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运用之普遍,作用之突出,方法之灵活,效果之显著,都是海湾战争无法比拟的。信息主导在战争全过程中真正得到了体现。因此,将科索沃战争视为信息化战争走向成熟的开始,是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根据的.
问题2:科索沃战争在几几年爆发?
北京时间1999年3月25日凌晨3点,北约开始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空袭,南联盟7个地区的20多个军事目标被击中,科索沃战争爆发。
问题3:科索沃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是什么?
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人民、巴尔干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999年3月24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为借口,进行代号为“联盟力量”的作战行动,出动大规模海空军力量,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军事打击,使持续了一个时期以来的危机转化成了公开的战争行动。科索沃战争,开创了自二战以来一个军事集团公开武装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先例。
最为严重的是,美国于5月8日悍然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死亡,多人受伤,馆舍严重被毁。这种无法理解暴行,充分暴露出美国人霸权心态和强盗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强烈,但美国人至今仍百般遮掩,蒙骗世人。�
1999年6月20日,南联盟军队被迫撤出科索沃地区,北约随即宣布停止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以美国为首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行动持续了78天,9月16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在布鲁塞尔公布了一项关于科索沃空袭效果的评估报告,承认空袭期间公布的一些数字不够准确。克拉克说,北约的科索沃空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长达78天的空袭行动中,北约战机在科索沃击中了南联盟军队约三分之一的武器和车辆,其中包括93辆坦克、153辆装甲车、339辆军用车辆、389门大炮和迫击炮。同时,78天的空袭,造成6000平民伤亡,50多座桥梁被毁,公路、铁路、机场、电站损失殆尽,损失达2000亿美元,百万人颠沛流离。�
1999年6月10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244号决议,科索沃国际部队由北约成员国和非北约成员国组成。除了北约成员国之外,俄罗斯、乌克兰、奥地利、芬兰、瑞典、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12个国家也表示派兵参加科索沃国际部队。这样科索沃国际部队总数达到6万人,其中德国派出8000人,是二战后德国第一次在国外部署的军队。英国军队主要部署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地区,负责组建国际部队指挥部。
科索沃战争内幕
华盛顿邮报连日来刊登报道,披露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南联盟战争的一系列内幕:
1999年5月27日凌晨3点,一行车队风驰电掣般地从科隆机场直奔波恩市内的布里斯托尔大饭店,沿途经过的高速公路和市内街道全被封锁。美国防部长科恩秘密抵达波恩。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已经持续了9个星期,而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还不准备退让。科恩此行是来与北约盟国讨论发动地面入侵的可能性。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防部长都被召来了。经过6个半小时的辩论,五个部长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他们的政府必须决定是否需要集结地面部队,而且必须在几天内作出这一选择。
尽管从空战开始的那一天起,克林顿总统就公开排除了北约打地面战的可能性,但北约对科索沃进行地面入侵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其进度远远超过公开透露的情况。北约一方面通过“科解”调查南联盟的国防情况,另一方面,派出工程兵部队加紧加固一条主要道路,以供装甲部队展开攻击时使用。各盟国政府也在考虑自己该派多少兵力参加地面入侵。
整个战争期间,尽管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否认它与“科解”的关系,但它实际上一直与其密切合作,搜集南联盟在科索沃的军队部署情况。五月底,“科解”武装在北约支持和空中配合下发动了一次强大攻势。北约的军事指挥人员现在认为,那次攻势可能是米洛舍维奇总统和他的将军们突然妥协的重要原因,他们以为那是北约发动地面入侵的前奏。
入侵计划
3月24日,即科索沃战争的第一天,克林顿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中说:“我不打算派我们的军队去科索沃打仗。”但4月中旬,在纪念北约50周年的高峰会召开前夕,尽管五角大楼对发动一场地面进攻仍缺乏兴趣,但担任北约总司令的美国将军克拉克还是把在比利时蒙斯北约总部的英国军官召集在一起,听取他们对各种地面战争选择方案的意见。会后,克林顿决定,如果空中轰炸失败,地面入侵成为赢得战争的唯一出路,那么他将派出军队参战。
在蒙斯,克拉克的军事参谋对他说,要想使塞尔维亚人撤离科索沃,就不得不使用地面部队,为此,必须尽快部署美军和盟国的军队,因为入侵时间必须定在冬季到来之前。
在4月24日北约50周年高峰会开幕前夕,克林顿要英国首相布莱尔不要再公开谈论地面入侵的事,以免在盟军国内造成问题,并使俄国人不愿意再为外交解决问题而努力。作为回报,克林顿同意将北约原来的应急计划升级。
于是,北约蒙斯总部的几十名军官和美军驻德国海德堡欧洲总部的60名军事人员开始联手制定绝密的入侵方案。到了5月中旬,克拉克已经有了地面入侵的预选方案,计划动用17.5万人的兵力,经过阿尔巴尼亚的一条公路,从南部对南联盟发起全面攻势,白宫称之为“魏斯计划”,而它在北约的作战图上则被标为“亚B”(B-Minus)方案。
克拉克在5月份曾回到华盛顿,希望白宫在6月1日前批准地面入侵计划,9月1日前完成部署。但白宫希望把作决定的时间尽可能推迟,只盼能有好天气,仍以空中轰炸取得最后胜利为上策。伯杰让克拉克把作最后决定的截止时间至少推迟10天。
与此同时,克拉克命令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兵部队抓紧时间加固道路,使其足可承受重型坦克和大炮通过;命令德国和英国部队准备好舟桥和其他装备,以便利用水路运输北约装甲部队。5月19日,在五角大楼严加戒备的会议室里,克拉克向参谋长联席会议简报他的“亚B”计划,但反应冷淡,与会者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会后,国防部长科恩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向克林顿汇报了他们对该计划的看法,并重申他们不愿意派出地面部队。谢尔顿不愿意发动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认为空中打击能起作用。
克林顿的国家安全班子对地面入侵计划要比五角大楼的指挥官们更有兴趣。他们甚至要求五角大楼考虑从几个方向——东从保加利亚,西从波斯尼亚,甚至北从匈牙利——同时向南联盟发动地面进攻更为合适。
5月27日在德国国防部举行的秘密会议从上午10点持续到下午4点半,国防部长们在是否要发动地面入侵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辩论。英国国防部长罗伯逊力主北约立即准备向南联盟派出地面部队,并承诺派出5万名英国官兵参战。英国是地面入侵的主要推动者,在每个关口上都是英国在那里游说美国官员。就在这次秘密会议前的5月23日,布莱尔已打电话说服克林顿同意让北约秘书长制定详细的地面行动计划。英国官员非常清楚克拉克与科恩的关系正在恶化,因为科恩强烈反对地面入侵,认为坚持空中打击要比地面进攻安全得多。英国人把布莱尔与克林顿的电话记录塞给克拉克,以防美国国防部不向克拉克通报克—布之间达成的默契。
德国和意大利对地面入侵持保留意见,法国没有断然反对入侵,但认为冬季以前来不及作好发动攻势的准备。会议结束时,部长们一致同意,北约输不起这场战争,五国政府需要在一周内就是否出动地面部队一事作出决定。
中央情报局在行动
与此同时,在阿尔巴尼亚边境城市库克斯的一个秘密行动中心,美国和欧洲的特种兵部队正在讨论如何将“科解”武装转变为一支轻型步兵队伍,“到敌人的后方去炸毁桥梁”。实际上,自4月底之后,中央情报局和北约一直在与“科解”密切合作,它设在地拉那的情报站和驻库克斯与都拉斯的24支美军特种兵部队都利用“科解”武装人员搜集南联盟部队的部署情报。但美方不想公开他们与“科解”的这种关系,因为有证据表明,“科解”武装分子也从事暴行和毒品走私。1998年2月,克林顿派往巴尔干的特使把“科解”定性为“恐怖分子”。为掩人耳目,美军利用阿尔巴尼亚第二军作为中介。“科解”代表每天都在阿尔巴尼亚国防部与阿军官会面,而每次都有一名中情局官员和一名阿帕契攻击直升机组的军官在场。战前曾以联合国观察员身分进驻科索沃进行核查、后被迫撤离的美国军官也与“科解”组织的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
5月26日,在阿尔巴尼亚军队的炮火支援下,“科解”武装向南联盟军队发动攻势,但在随后的三天里惨遭失败,250名精兵被700名南联盟士兵困在帕斯特里克山上。克拉克在一次电视会议上说:“我不会让塞尔维亚人占领那座山。如果我们不能帮助“科解”守住那座山,将来美国人会为此流血。”
6月7日,美国出动了两架B-52轰炸机进行救援,飞机上所有炸弹都丢到了由两个营的南联盟军队防守的阵地上。北约认为,这次轰炸杀死了数百名南联盟士兵,可能会成为北约取胜的转折点。但战争结束后,他们并没有在该地发现大规模死亡的迹象。更令北约指挥官吃惊的是,仍然有那么多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他们的结论是:南联盟的第三军仍然能够在科索沃坚持数周,甚至数月。但克拉克后来在华盛顿一家智库发表演讲时说,B-52对帕斯特里克山的轰炸使米洛舍维奇以为北约将对南联盟发动地面入侵了,这是他同意撤军的转折点。
不管米洛舍维奇当时是不是这么想的,反正当南联盟准备撤军时,克林顿的确是在认真考虑地面进攻方案了。6月2日中午,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在会见几位主张地面入侵的外交政策专家时讲了四点:第一点是“必须赢得这场战争”;第四点是“任何方案都可考虑”。当有人问“总统是否支持派出地面部队”时,伯杰回答说:回想一下我说的第一点。这等于是说,如果地面入侵能够赢得战争,政府就准备干。伯杰的话让专家们大吃一惊。那天下午,克林顿的助手们制定了几个选择方案,其中包括:在科索沃境内分割出几个“安全区”;武装“科解”,或经过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对南联盟发动全面入侵。第二天早上6点半,白宫情况室得到报告,米洛舍维奇让步了,同意接受北约的和平协议。但白宫担心其中有问题,当天下午,克林顿仍与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讨论出兵科索沃的事。
6月7日晚上,B—52轰炸机又对帕斯特里克山区进行了轰炸。第二天北约与俄国就联合国和平草案达成一致。又过了两天,米洛舍维奇在协议上签了字,允许5万名北约官兵入侵科索沃,不过“入侵”两字被换成了“维和”。
恐怖威慑
这场战争的谎话之一是,北约19个成员国的领导人通过一个委员会指挥对南联盟的轰炸,但盟国的将军们和政治领袖们心里明白,重要的决策——例如是否轰炸居住着大量平民的建筑物——只是由美英法三国领导人作出,而法国通常都会在讨论时表现出犹豫。
每当北约的炸弹炸死了科索沃难民或塞尔维亚老百姓时,国际社会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民众对轰炸的支持率下降。所以美英法领导人在批准轰炸目标之前,不得不权衡轰炸后的震慑效果和可能招致的舆论反对。这几位领导人事前都知道可能造成的平民伤亡,但他们为了摧垮米洛舍维奇的意志,就既要给塞尔维亚人造成痛苦,又避免造成太多平民的伤亡。用白宫发言人洛克哈特的话来说,“要让贝尔格莱德陷入黑暗”,但要小心行事。
4月3日,当希拉克总统看到南联盟内政部大楼陷入一片火海时,他才意识到,空袭进行了11天后,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定的目标。他要求与克林顿紧急通话,讨论北约司令克拉克执行的战略。当时正值复活节,希拉克所在的那个中世纪城堡里没有保密电话。白宫立即命令在德国的美军欧洲司令部派出一支通讯小组,为希拉克接通了保密性最强的Stu—3电话线。希拉克在电话中说,他想与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一样,对有关战争的所有重大决定有发言权。克林顿说,轰炸目标的批准程序已经太慢了。他同意将法国人包括进来,并提议对三人中每个人都有权否决的重大轰炸行动先列出一张单子来。希拉克要求对黑山共和国的任何轰炸都经过他的审核。布莱尔要求对所有从英国本土起飞的B-52轰炸机攻击的目标都拥有否决权。三位领导人都要求对造成重大伤亡或对平民百姓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轰炸目标——如电网、电话系统、以及贝尔格莱德市区的
建筑物——拥有否决权。
法国参谋长和其他欧洲国家官员仍然不断地就轰炸行动打电话询问北约司令克拉克,使他每天有一半的时间要花在与盟国军政官员的电话交谈上。为此,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来缓和各方在军事行动上的不同意见。该委员会的核心人物是所谓的五人小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英、法、德、意四国的外交部长。他们几乎每天都举行五方电话会议,以维护团结。意大利外长常常对轰炸不断升级表示担忧,奥尔布赖特便先给德国和英国外长去电话,让他们做意大利外长的工作。有时,甚至连英国也会对确定的轰炸目标表示犹豫,比如在选定贝尔格莱德的供电网作为轰炸目标时,英外长库克认为那样会对一些大医院造成影响。但奥尔布赖特最后还是把他说服了。
4月中旬,北约司令官克拉克认为南联盟部队把直升机和战斗机隐藏到黑山共和国的波德戈里察机场的掩体里,并利用那里的雷达跟踪北约战机的行踪,于是要下令摧毁该机场。法国一开始不同意,克拉克将军和奥尔布赖特、伯杰、科恩和谢尔顿倾巢出动,分别给他们的法国同行打电话进行劝说。法国终于顶不住而同意了他们的计划。
在克林顿的主导下,尽管英国力主的地面入侵没有被北约领导人,但他们却一致同意采取另外两个重大步骤:对米洛舍维奇个人及其亲朋好友的财产进行轰炸;不仅要轰炸电视广播大楼,还要轰炸交通、水、电系统,以给大量平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实施战争恐怖威慑。
4月底,在美国战机向贝尔格莱德的社会党总部大楼发射导弹之前,负责制订轰炸计划的北约人员在一份交给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文件中详细说明了这次轰炸所包含的风险。文件在总部大楼的照片旁边注明:“伴随的损失是:会造成50至100名政府和党部职员死亡;炸弹的冲击波会造成250名左右的百姓死亡。”华盛顿和伦敦的官员们很快批准了这一轰炸计划。法国却有些勉强,提到党部大楼里还有南联盟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美国人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周就想炸毁南联盟的电力系统,但遭到法国的反对。为打破僵局,两国的军事领导人曾就如何造成电力系统瘫痪一事交换了意见。美国提议炸毁电力输送线,其修复工作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但法国认为此方案不能接受。美国又提出使用一种绝密武器CBU-94,该武器只会使电力中断数小时。谢尔顿还向他的法国同行展示这种武器的有效性。但法国仍然犹豫。美国人急了,叫法国人拿出别的办法来。结果法国人只好接受美国的意见。5月3日深夜,美国人下令轰炸南联盟的电力网和变电站等相关目标,摧毁了南联盟70%的电力供应设施。3周之后,法国又同意对南联盟的电力系统进行更加严酷的轰炸,并使自来水供应中断。法国人唯一没有同意轰炸的是一座桥梁,因为塞尔维亚人在桥上筑起了人墙。美国人知道劝也没用,才放弃了。
4月中旬之后的一个月里,误炸平民的消息几乎天天都有:对阿莱克西纳茨城的轰炸造成17名平民死亡;一列客运火车在过桥时被炸成两段;十多名难民在旅途中被炸死;20多人被美国的激光制导炸弹炸死;一辆公共汽车在过桥时被北约轰炸机击中,47名乘客葬身火海。
5月7日,先是一连串的炸弹和一枚导弹击中尼什市的一个市场和一所医院,造成5人死亡,接着就是震惊世界的美国B-52轰炸机用五枚导弹炸毁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身亡,20多名使馆人员受伤。中国大使馆这个轰炸目标是中央情报局负责确定的。更微妙的是,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近千个目标中,只有这个目标是由中央情报局选定的。第二天,大量嘲弄性的传真件摆在了克拉克的办公桌上,许多传真件上写着:“亲爱的克拉克先生,我们已经搬家,新地址是……”
北约在开始对南联盟轰炸时只拟定了169个目标,但空袭中实际的轰炸目标至少在976个。轰炸目标主要是由美国的情报综合分析中心提出。他们将来自各方面的情报汇总分析,然后通过加密的“西普灵计算机网络”(Siprinet)将轰炸目标传给美军驻欧洲总部的目标选定人员,同时也传给美军在意大利的几个确定目标的指挥部。目标选定后,有关人员还要根据最新情报进行核查,包括卫星图像、人力情报、电子截听的电话谈话等,以确定该目标在轰炸前仍被用于军事目的。对那些会造成20名平民死亡的轰炸目标,有关人员还要进一步确定每枚导弹的“目标点”,攻击角度,使用何种武器等等。然后,这些经过多次审核的轰炸计划再交到白宫、英国首相办公室和法国总统府作最后批准。
战略之争
科索沃战争进行的同时,究竟如何打这场战争,克拉克与他的空军司令肖特的看法也有严重分歧。克拉克坚持要空军追打科索沃境内的南联盟坦克大炮。肖特认为这样打没用,正确的打法应该是一举摧毁南联盟的“战略”目标,如南联盟中央各总部的大楼和电厂。他认为,对手就如同一条蛇,炸毁贝尔格莱德就剁掉了蛇头,而轰炸科索沃境内零星的坦克和小股部队只不过是斩了蛇尾。他把自己的战略思想譬喻为“摘取王冠上的宝石”。
直到对南联盟78天的空袭结束后,对于究竟应该如何打这场战争,什么才是最好的战略等等问题仍没有定论,直到现在也还在争论之中。
其实,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早在1998年6月就开始策划对南联盟的空袭了。到开战的那天晚上,已经设计了40个版本的空战方案。但北约最后决定将空战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打击防空和指挥掩体;第二阶段:将轰炸延伸到南联盟北纬44度以南的基础设施,刚好到贝尔格莱德的南边;第三阶段:轰炸贝尔格莱德。
美国及北约盟国没有制定长期作战方案,因为克林顿政府和克拉克担心,如果要北约的19个盟国考虑长期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会同意开战了。
3月24日轰炸开始的当晚,肖特中将坐在北约在意大利维琴察空军基地的空军联合行动中心,墙上的那幅大电子地图上,黄、绿、红信号闪烁不止。他在等待向南联盟发射第一批导弹。肖特曾在越南战场上执行过276次轰炸任务,率领B-15战斗机群在波斯湾战争中多次进行轰炸。他对这场空袭的战略思想是:轰炸南联盟在科索沃的第三军是浪费时间和财力,因为第三军的人员伤亡根本不会影响米洛舍维奇及其领导层的士气。他极力主张第一批导弹就应炸掉南联盟的电厂和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大楼。1991年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在他看来,这是空战的理论基础,要对军事性强、经济价值高或对心理影响大的目标进行轰炸,使其成为敌方意志崩溃的一个手段。但当天晚上确定的轰炸目标只有53个,且大多是防空与雷达阵地,目的只是为北约飞行员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能有一个安全的空中环境。
其实,克拉克对初期的空袭规模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也持怀疑态度。但在当了一年北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后,他知道目前的方案已经是能获得盟国共同批准的规模最大、最好的方案了。他还认为战争有40%的机会在三天内取胜。在他看来,米洛舍维奇只不过想找个借口撤出科索沃而已。
但在开战后的第二天,克拉克就敦促盟国和华盛顿对这场他们认为是非常短暂的冲突重新进行评估。私下里,他已开始谈论需要作最坏的打算,即准备打一场地面战争。他还要求北约秘书长索拉那允许他越过轰炸计划的第二阶段,直接执行第三阶段轰炸方案。他的要求使得一些北约盟国不安。他们觉得,战争一打响,克拉克即改变了战略,大大扩大了轰炸的地理范围和目标类型。
克拉克拒绝接受一些北约盟国的政治领袖——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领导人——提出的停止轰炸的建议,他对盟国的胆小感到恼火。这位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西点军校毕业生,曾获罗兹奖学金去牛津大学深造,既学习了政治哲学,又学习了陆军军事战略和战术。还曾参加越战,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四次负伤。军人生涯不仅使他荣获紫心奖章,也使他懂得公众的认同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他在战争初期没有接受肖特的建议并不表明他不赞成肖特的意见,因为他后来竭力促成的轰炸目标远远超出了肖特的建议。
他在政治上的精明起了作用。3月28日,克拉克专程到北约秘书长索拉那在布鲁塞尔的家中拜访。这位将军给秘书长上了一堂军事知识课,向他解释了不同类型的炸弹的杀伤力范围;谈到选准轰炸的“目标点”——如建筑物上的大梁、关键的石块等——能使整座建筑内向倒塌;北约的规划人员能计算出被炸飞的玻璃能飞多远,并能测出飞出的玻璃是会擦伤人的皮肤,还是会钻进皮肤里去;如果他们改变弹头或冲击的角度,就能确定建筑物会被炸飞一堵还是三堵墙。克拉克希望索拉那明白这些道理,希望他能批准对两个特定目标的轰炸:一个是南联盟内政部那座石头造的7层大楼,另一个是南联盟的特警总部大楼。尽管这两座大楼数天前已经搬空了,但在空袭初期轰炸这两个目标,可以对南联盟军民的心理造成影响。3月30日,北大西洋委员会对克拉克提出的上述两个目标进行辩论,未达成一致,于是便让索拉那代表委员会全权处理此事。两天后,索拉那就批准了克拉克的要求。
9月中旬,克拉克终于公布了轰炸给南联盟军队造成的损失:击毁坦克93辆,装甲运兵车153辆,军用车辆339辆,大炮和迫击炮389台。也就是说,北约进行的78天的轰炸,使南联盟在科索沃的军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位将军没好意思把炸毁的大量民用设施也列为辉煌战果。据南联盟报告,北约的空袭炸毁了24座桥梁,12个火车站,36个工厂,7个机场,16个燃料站和库房,17个电视发射塔和许多电力设施,使南联盟的经济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
问题4:‘科所沃战争’军事代号是什么,是哪一年发生的
代号“联盟力量”,1999年发生的,美国以误炸为理由,轰炸了我国驻南大使馆。
问题5: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分别爆发于哪一年?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1979年12月,苏联为实现南下印度洋的战略企图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富汗抵抗力量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10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对南联盟发动的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是一场以远程和高空精确打击为主的“非接触性战争”。这场战争自始至终表现为一场大规模空袭与反空袭战役,以完全独立的空中战役达成了战略目的,标志着空中作战的地位空前上升。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问题6:科索沃战争发生在那一年
1999年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问题7:科索沃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问题8:科索沃战争在哪一年?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的解体。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991年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1992年3月,因国家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而触发的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兰国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三年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直至1995年11月21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国的干预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代顿协议并没有平息南联邦解体带来的动荡,波黑战争结束后,民族冲突的热点很快转移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危机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
问题9:科索沃战争,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1997年以后,科索沃地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经过:
1、1998年,美国和北约就在计划对南联盟发动空袭,但没有美国的帮助,北约也难以达到目的。
2、1999年1月8日,科索沃阿族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对南斯拉夫军队运输车队发动突然袭击并绑架了8名南军指战员。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就此问题与“科索沃解放军”进行了谈判。
3、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
4、1999年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
结果:
1999年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联盟轰炸。“盟军行动”的空袭正式结束。科索沃战争以塞尔维亚人的失败而告终。
意义:
1、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但向多极过渡的大趋势并未逆转;大国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美国恃强独霸仍力不从心 ;联合国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但联合国仍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国际安全机制组织。
2、国际法准则受到美国“新干涉主义”的严重践踏,但认同“人权高于主权”的国家不多;世界和平遇到新的严峻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潮流 。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科索沃战争
问题10:科索沃战争打了多久
从1996年至1999年6月10日。
“科索沃战争”或“科索沃冲突”这个名词通常是用来描述两场接续的并且有时相当类似的武装冲突。内战后随即发生了国际冲突,分别为:
1996年-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的安全部队,同科索沃解放军(一支追求科索沃自治省独立的阿尔巴尼亚人游击队)之间的内部战争。
“科索沃战争”这个名词多指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这78天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行动,为国际冲突。
扩展资料:
由于南联盟政府对科索沃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实行种族歧视的不公平对待政策,导致一些的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开始武装自卫,组织了科索沃解放军,以屠杀当地塞族人来抗争南联盟政府的镇压,达到获取科索沃独立的目的。
这个时期冷战结束不到十年,狄托时代后的南斯拉夫经历了克罗埃西亚独立战争和历时三年的波赫战争,南斯拉夫联盟政府已失去了对科索沃自治省大部分县市的直接控制。
自治省境内的塞族百姓因受到南斯拉夫中央政府歧视和听到当局准备在科索沃境内屠杀塞族的流言而纷纷迁离科索沃。
持续了多年的科索沃危机一方面有占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多数人口的阿尔巴尼亚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科索沃已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
但塞尔维亚人主导的南联政府(即现在的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则强烈反对分离,并认为科索沃的历史和文化与塞尔维亚有密切关系。这是一则典型的冷战后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国家问题。
迫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强大的武力介入与威胁,最终米洛舍维奇接受了北约开出的条件,科索沃解放军必须解除武装,停止军事行动。
南联盟则从科索沃撤军,允许阿尔巴尼亚人回乡重建家园,并接受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监督,于是科索沃战争宣告终止。塞尔维亚自此失去对科索沃的控制权,但至今坚持拥有主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索沃战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科索沃」科索沃战争爆发于哪一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guoyinav.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